著錄項信息
專利名稱 | 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 |
申請?zhí)?/td> | CN202222216507.3 | 申請日期 | 2022-08-23 |
法律狀態(tài) | 授權 | 申報國家 | 中國 |
公開/公告日 | | 公開/公告號 | |
優(yōu)先權 | 暫無 | 優(yōu)先權號 | 暫無 |
主分類號 | E04B1/38 | IPC分類號 | E;0;4;B;1;/;3;8;;;E;0;4;B;1;/;9;8;;;E;0;4;H;9;/;0;2查看分類表>
|
申請人 | 湖北鴻晟誠建工程有限公司 | 申請人地址 | 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qū)長虹路323號規(guī)劃設計院2幢1單元4層
變更
專利地址、主體等相關變化,請及時變更,防止失效 |
權利人 | 湖北鴻晟誠建工程有限公司 | 當前權利人 | 湖北鴻晟誠建工程有限公司 |
發(fā)明人 | 陳安東;陳靜;劉靜 |
代理機構 | 暫無 | 代理人 | 暫無 |
摘要
本申請涉及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尤其涉及鉸接柱腳的技術領域,其包括設于所述基礎上方的支撐板以及設于所述支撐板上的混凝土柱,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基礎間隔開,所述基礎上預埋有第一連接座,所述鋼筋混凝土柱上預埋有第二連接座,所述第一連接座與所述第二連接座之間設有斜支撐桿。本申請具有增加鉸接柱腳整體側向剛度的同時,將塑性損傷集中在斜支撐桿,即使震后損壞也易更換,修復成本較低的效果。
1.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設置于基礎(1)上,包括設于所述基礎(1)上方的支撐板(3)以及設于所述支撐板(3)上的混凝土柱(4),所述支撐板(3)與所述基礎(1)間隔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1)上預埋有第一連接座(11),所述混凝土柱(4)上預埋有第二連接座(41),所述第一連接座(11)與所述第二連接座(41)之間設有斜支撐桿(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撐桿(5)包括套筒(51)和螺桿(52),所述套筒(51)內壁設有內螺紋,所述螺桿(52)與所述套筒(51)螺紋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座(11)上設有與所述套筒(51)適配的第一插孔(71),所述第二連接座(41)上設有與所述螺桿(52)適配的第二插孔(81)。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座(11)上設有第一安裝槽(111),所述第一連接座(11)的所述第一安裝槽(111)中設置有第一更換塊(7),所述第一插孔(71)設置在所述第一更換塊(7)上,所述第一更換塊(7)與所述第一安裝槽(111)側壁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一更換塊(7)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一連接座(11),所述第二連接座(41)上設有第二安裝槽(411),所述第二連接座(41)的所述第二安裝槽(411)中設置有第二更換塊(8),所述第二插孔(81)設置在所述第二更換塊(8)上,所述第二更換塊(8)與所述第二安裝槽(411)側壁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二更換塊(8)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二連接座(41)。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座(11)和所述第二連接座(41)側壁上均螺紋連接有螺栓(9),所述第一更換塊(7)和所述第二更換塊(8)上均設有與所述螺栓(9)螺紋適配的螺紋孔(91)。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斜支撐桿(5)之間設有加強桿(6)。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1)上轉動設置有轉動塊(511),所述轉動塊(511)上設有用于連接相鄰所述加強桿(6)的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設有兩個。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換塊(7)與所述第一安裝槽(111)側壁之間以及第二更換塊(8)與所述第二安裝槽(411)側壁之間均設有彈性墊(112)。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1)上設有第一防松孔(512),所述螺桿(52)上設有第二防松孔(521),所述第一防松孔(512)中穿設有防松桿(10),所述防松桿(10)穿過所述第一防松孔(512)插入所述第二防松孔(521)中。
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n技術領域\n[0001] 本申請涉及鉸接柱腳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n背景技術\n[0002] 柱腳就是柱梁的底部,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柱腳分為鉸接柱腳和鋼接柱腳,鉸接柱腳傳遞柱腳位置的水平剪力和軸力;剛接柱腳除了傳遞剪力和軸力之外,還傳遞柱腳位置的彎矩。\n[0003] 公告號為CN207794436U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用于鋼筋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包括:定位柱,定位柱包括彼此相連的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支撐板,支撐板設有在其厚度方向貫通的安裝口,定位柱固定插設在安裝口內,且第一柱段位于支撐板的下方,第二柱段位于支撐板的上方,第一柱段與鋼筋混凝土柱的基礎固定連接,且支撐板位于基礎的上方并與基礎間隔開,鋼筋混凝土柱適于與第二柱段固定連接并支撐在支撐板上,以此僅朝向基礎傳遞豎向軸力和剪力,不傳遞彎矩,抗震性能好。\n[0004] 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fā)明人認為地震會在柱腳處產(chǎn)生極大的彎矩,鋼筋混凝土柱的鋼筋與基礎之間不連接,由此鋼筋混凝土柱的彎矩不會傳遞到基礎上,抗震性能好,但鋼筋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抗側向荷載能力較差,進而使得整體側向剛度較差。\n實用新型內容\n[0005] 為了提升鋼筋混凝土柱鉸接柱腳的側向剛度,本申請?zhí)峁┝艘环N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n[0006] 本申請?zhí)峁┑挠糜诨炷林你q接柱腳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n[0007] 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設置于基礎上,包括設于所述基礎上方的支撐板以及設于所述支撐板上的混凝土柱,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基礎間隔開,所述基礎上預埋有第一連接座,所述混凝土柱上預埋有第二連接座,所述第一連接座與所述第二連接座之間設有斜支撐桿。\n[0008]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鋼筋混凝土柱主要傳遞軸向力,不傳遞彎矩,抗震性能好,斜支撐桿增加了鉸接柱腳整體側向剛度的同時,將塑性損傷集中在斜支撐桿,即使震后損壞也易更換,修復成本較低。\n[0009] 可選的,所述斜支撐桿包括套筒和螺桿,所述套筒內壁設有內螺紋,所述螺桿與所述套筒螺紋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座上設有與所述套筒適配的第一插孔,所述第二連接座上設有與所述螺桿適配的第二插孔。\n[001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時,先將套筒插入預埋的第一連接座上的插孔中,然后轉動螺桿,使得套筒和螺桿組成的斜支撐桿長度伸長,直至螺桿插入第二插孔中,實現(xiàn)斜支撐桿的安裝,拆裝便捷。\n[0011] 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座上設有第一安裝槽,所述第一連接座的所述第一安裝槽中設置有第一更換塊,所述第一插孔設置在所述第一更換塊上,所述第一更換塊與所述第一安裝槽側壁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一更換塊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一連接座,所述第二連接座上設有第二安裝槽,所述第二連接座的所述第二安裝槽中設置有第二更換塊,所述第二插孔設置在所述第二更換塊上,所述第二更換塊與所述第二安裝槽側壁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二更換塊的強度小于所述第二連接座。\n[0012]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更換塊對第一連接座具有保護作用,預埋的第一連接座損壞不易更換,故將斜支撐桿與第一連接座連接處的塑性損傷集中在第一更換塊上,當柱腳處受到的側向力大于第一更換塊的強度時,第一更換塊與第一連接座之間留有變形空間,第一更換塊損壞更換即可,第二更換塊也對第二連接座具有保護作用,進而當塑性損傷發(fā)生在斜支撐桿端部時,更換第一更換塊或第二更換塊方便,修復成本低。\n[0013] 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座和所述第二連接座側壁上均螺紋連接有螺栓,所述第一更換塊和所述第二更換塊上均設有與所述螺栓螺紋適配的螺紋孔。\n[0014]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時,將第一更換塊放置在第一安裝槽中,然后旋擰螺栓,使得螺栓與第一更換塊上螺紋孔螺紋配合,即可實現(xiàn)第一安裝塊的固定,拆卸時,旋轉螺栓使得螺栓與第一更換塊脫離即可,拆裝方便。\n[0015] 可選的,相鄰所述斜支撐桿之間設有加強桿。\n[0016]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加強桿將斜支撐桿連接為一個整體,增加了斜支持桿支撐結構的整體穩(wěn)固性。\n[0017] 可選的,所述套筒上轉動設置有轉動塊,所述轉動塊上設有用于連接相鄰所述加強桿的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n[0018]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加強桿時,旋轉轉動塊,使得加強桿一端與一轉動塊上的連接板連接,另一端與相鄰轉動塊上的連接板連接,實現(xiàn)加強桿的固定,加強桿連接方便、快捷。\n[0019] 可選的,所述第一更換塊與所述第一安裝槽側壁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更換塊與所述第二安裝槽側壁之間均設有彈性墊。\n[002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進一步對第一連接座進行保護,降低第一連接座損壞的可能性。\n[0021] 可選的,所述套筒上設有第一防松孔,所述螺桿上設有第二防松孔,所述第一防松孔中穿設有防松桿,所述防松桿穿過所述第一防松孔插入所述第二防松孔中。\n[0022]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斜支撐桿固定后,將防松桿穿過第一防松孔插入第二防松孔中,降低套筒和螺栓相對轉動的可能性,進而降低使用過程中螺桿與套筒相對轉動影響斜支撐桿支撐效果的可能性。\n[0023] 綜上所述,本申請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n[0024] 1.通過設置第一連接座、第二連接座和斜支撐桿,斜支撐桿增加了鉸接柱腳整體側向剛度的同時,將塑性損傷集中在斜支撐桿,即使震后損壞也易更換,修復成本較低;\n[0025] 2.通過設置斜支撐桿包括套筒和螺桿,安裝時,先將套筒插入預埋的第一連接座上的插孔中,然后轉動螺桿,使得套筒和螺桿組成的斜支撐桿長度伸長,直至螺桿插入第二插孔中,實現(xiàn)斜支撐桿的安裝,拆裝便捷;\n[0026] 3.通過設置第一更換塊和第二更換塊,第二更換塊也對第二連接座具有保護作用,進而當塑性損傷發(fā)生在斜支撐桿端部時,更換第一更換塊或第二更換塊方便,且成本較低。\n附圖說明\n[0027] 圖1是本實施例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的整體結構示意圖;\n[0028] 圖2是圖1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的剖視示意圖;\n[0029] 附圖標記:1、基礎;11、第一連接座;111、第一安裝槽;112、彈性墊;2、定位柱;3、支撐板;4、混凝土柱;41、第二連接座;411、第二安裝槽;5、斜支撐桿;51、套筒;511、轉動塊;\n512、第一防松孔;52、螺桿;521、第二防松孔;6、加強桿;7、第一更換塊;71、第一插孔;8、第二更換塊;81、第二插孔;9、螺栓;91、螺紋孔;10、防松桿。\n具體實施方式\n[0030]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n[0031]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參照圖1和圖2,用于混凝土柱的鉸接柱腳包括定位柱2和支撐板3,定位柱2沿豎直方向插設在支撐板3中部,并與支撐板3焊接;基礎1中部設有洞口,定位柱2下端延伸至基礎1的洞口中,然后在洞口側壁與定位柱2之間的空隙中灌漿,定位柱2固定在基礎1中;支撐板3位于基礎1上方,并與基礎1間隔開,鋼筋混凝土柱4與定位柱2上端固定并支撐在支撐板3上,以此鋼筋混凝土柱4的鋼筋與基礎1之間不連接,定位柱2主要承受豎向軸力,并傳遞至基礎1,而鋼筋混凝土柱4的彎矩不會傳遞到基礎1,鋼筋混凝土柱4的柱腳鉸接,抗震性能好。\n[0032] 參照圖1,混凝土柱4側面設有斜支撐桿5,以承受側向載荷,提升柱腳的側向剛度,具體為,基礎1上預埋第一連接座11,鋼筋混凝土柱4側面預埋第二連接座41,第一連接座11與第二連接座41之間設斜支撐桿5,在本實施例中,斜支撐桿5周向間隔設有四個,相鄰斜支撐桿5之間還設有加強桿6;以此斜支撐桿5配合加強桿6對鉸接柱腳進行支撐,使得混凝土鉸接柱腳不受彎矩的同時,將塑性損傷主要集中在斜支撐桿5上,增強了柱腳側向剛度,且震后損壞也易更換,修復成本低。\n[0033] 參照圖1,斜支撐桿5包括套筒51和螺桿52,套筒51設有內螺紋,螺桿52與套筒51螺紋連接,第一連接座11上設有與套筒51端部適配的第一插孔71,螺桿52遠離套筒51一端呈光滑設置,第二連接座41上設有與螺桿52遠離套筒51一端適配的第二插孔81,安裝時,將螺紋套筒51插入第一插孔71中,然后轉動螺桿52,使得螺桿52端部插入第二插孔81中即可實現(xiàn)斜支撐桿5的安裝,方便快捷,同時拆裝方便。\n[0034] 參照圖1,套筒51上轉動連接有轉動塊511,轉動塊511相對兩側焊接有連接板,連接板用于連接相鄰加強桿6,加強桿6呈直角設置,加強桿6兩端也焊接有連接板,將加強桿6兩端的連接板分別與相鄰轉動塊511上的連接板使用螺栓固定,即可實現(xiàn)加強桿6的安裝,安裝穩(wěn)固、便捷。\n[0035] 參照圖2,進一步的,為降低第一連接座11損壞的可能性,第一連接座11上設有第一安裝槽111,第一安裝槽111側壁上通過鎖定件連接有第一更換塊7,第一插孔71設在第一更換塊7上,套筒51端部插入第一插孔71中,第一更換塊7與第一安裝槽111側壁之間留有間隙,第一更換塊7強度小于第一連接座11強度;以此將斜支撐桿5與第一連接座11之間的塑性損傷集中在第一更換塊7上,柱腳處受到的側向力超過第一更換塊7的強度時,第一更換塊7損壞,更換第一更換塊7即可,修復成本低;此外,第一更換塊7與第一安裝槽111之間的間隙處還粘接有彈性墊112,彈性墊112材質為橡膠墊,以此對第一連接座11進行保護,進一步降低第一連接座11損壞的可能性,\n[0036] 參照圖2,鎖定件為螺栓9,螺栓9螺紋連接在第一連接座11上,第一更換塊7上設有與螺栓9適配的螺紋孔91,以此將螺栓9與螺紋孔91螺紋配合,即可將第一更換塊7固定在第一連接座11上,且通過螺栓9鎖定更換方便;在本實施例中,螺栓9對稱設有兩個,使得第一更換塊7更穩(wěn)固安裝在第一連接座11上。\n[0037] 參照圖2,對應的,第二連接座41上也設有第二安裝槽411,第二安裝槽411側壁上通過螺栓9連接有第二更換塊8,第二插孔81設在第二更換塊8上,螺桿52端部插入第二插孔\n81中,第二更換塊8與第二安裝槽411側壁之間留有間隙,間隙處設有彈性墊112,第二更換塊8強度小于第二連接座41強度。\n[0038] 參照圖2,進一步的,為降低使用過程中螺桿52與套筒51相對轉動影響斜支撐桿5支撐效果的可能性,套筒51和螺桿52上配合設有防松桿10,套筒51上設有第一防松孔512,螺桿52上設有第二防松孔521,防松桿10穿過第一防松孔512插入第二防松孔521中,對套筒\n51和螺桿52相對轉動的限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防松孔512為腰形孔,方便第一防松孔512與第二防松孔521對正。\n[0039] 本申請實施例的實施原理為:安裝時,將套筒51插入第一插孔71中,然后轉動螺桿\n52,使得螺桿52端部插入第二插孔81中,完成斜支撐桿5的安裝;接著安裝加強桿6,將加強桿6一端與一側的轉動塊511上的連接板螺栓連接,再將加強桿6另一端與另一側轉動塊511上的連接板螺栓連接,實現(xiàn)加強桿6的連接,以此配合斜支撐桿5對混凝土柱4進行支撐,增加混凝土鉸接柱腳的側向剛度。\n[0040] 混凝土柱4主要承受豎向軸力,并傳遞給基礎1,抗震性能好,斜支撐桿5主要承受側向載荷,即使震后發(fā)生塑性損傷更換斜支撐桿5、第一更換塊7、第二更換塊8即可,修復成本低。\n[0041] 以上均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申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引用任何外部專利數(shù)據(jù)!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