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錄項信息
專利名稱 | 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及其控制方法 |
申請?zhí)?/td> | CN98108812.0 | 申請日期 | 1998-04-14 |
法律狀態(tài) | 權利終止 | 申報國家 | 中國 |
公開/公告日 | 1998-11-18 | 公開/公告號 | CN1199160 |
優(yōu)先權 | 暫無 | 優(yōu)先權號 | 暫無 |
主分類號 | 暫無 | IPC分類號 | 暫無查看分類表>
|
申請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申請人地址 | 韓國京畿道
變更
專利地址、主體等相關變化,請及時變更,防止失效 |
權利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當前權利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發(fā)明人 | 金鐘燁 |
代理機構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李曉舒 |
摘要
一種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該空調器包括:一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轉換閥;及一個控制器。其中室內(nèi)熱交換器包括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及一在其間的輔助膨脹閥??刂破骺刂浦评鋭┻M行冷卻或加熱循環(huán),將主膨脹閥控制在節(jié)流狀態(tài),輔助閥控制在開啟狀態(tài)??刂浦评鋭┻M行加熱循環(huán)時,主膨脹閥在開啟狀態(tài),輔助膨脹閥在節(jié)流狀態(tài),完成除濕操作。在除濕期間,避免室內(nèi)過熱,改善除濕效果。
技術領域\n本發(fā)明涉及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具體地 說,涉及在除濕操作期間能夠防止室內(nèi)過冷并提高除濕效率的空調器及其 控制方法,該空調器同時使用了冷卻器和加熱器。\n背景技術\n通常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器包括一個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 該系統(tǒng)中,壓縮機、室內(nèi)熱交換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依次通過制 冷劑管道串接相連,形成一個閉合回路??照{器還包括一個用于將壓縮機 排出的制冷劑有選擇地供應到室內(nèi)熱交換器或室外熱交換器中的轉換閥。 在加熱期間,將壓縮機排出的制冷劑供應到室內(nèi)熱交換器中。從而形成加 熱循環(huán),而在冷卻期間,將壓縮機排出的制冷劑供應到室外熱交換器中, 從而形成冷卻循環(huán)。\n這種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器除了具有冷卻和加熱功能外, 還有將室內(nèi)大氣中的水分除去的除濕操作模式。在除濕操作期間,制冷劑 流過制冷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室內(nèi)熱交換器的表面溫度低于空氣的露點溫度,這 樣,就可除去與室內(nèi)熱交換接觸的空氣中的水分。因為除溫是在室內(nèi)空氣 中的水分較多而不需要對室內(nèi)進行冷卻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室內(nèi)風扇停 止操作或以低速操作。\n但是,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周圍的冷空氣不可避免地會供應到房間內(nèi),由 此會造成室內(nèi)溫度的過冷。另外,由于風扇以低速操作,室內(nèi)熱交換器的 傳熱效率不高,從而除濕效率降低,這樣需要大量的除濕時間才能獲得所 需的濕度。\n同時,在冬季進行加熱期間,由于室外溫度較低,所以在用作蒸發(fā)器 的室內(nèi)熱交換器的表面上結有很多霜,在這種情況下,要定期進行除霜, 以便將霜除去。因為除霜是通過制冷劑在制冷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實現(xiàn)的,所以不 可避免地會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周圍出現(xiàn)冷空氣。因此,室內(nèi)溫度降低,使加 熱效率降低。\n發(fā)明內(nèi)容\n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 熱器的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由此能夠防止室內(nèi)過冷并在除濕期間提高除 濕效率。\n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器 及其控制方法,由此能夠在除霜期間防止室內(nèi)溫度降低。\n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 的空調器包括:一個形成閉合回路的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該系統(tǒng)中,壓縮 機、室內(nèi)熱交換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依次通過制冷劑管道相連; 一個用于選擇加熱循環(huán)或冷卻循環(huán)的轉換閥,在加熱循環(huán)期間,將壓縮機 排出的制冷劑供應給室內(nèi)熱交換器,在冷卻循環(huán)期間,將制冷劑供應給室 外熱交換器;一個室內(nèi)風扇和一個室外風扇,這兩個風扇相鄰地分別固定 到室內(nèi)熱交換器和室外熱交換器上;以及一個用于控制壓縮機、閥和風扇 的控制器;其中室內(nèi)熱交換器包括串接的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及一 個設置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之間的輔助膨脹閥;控制器控制制冷劑 進行冷卻循環(huán)或進行加熱循環(huán),同時還將主膨脹閥控制在節(jié)流狀態(tài),并將 輔助膨脹閥控制在完全打開狀態(tài),由此分別完成冷卻操作和加熱操作,并 在控制制冷劑進行加熱循環(huán)的同時,將主膨脹閥控制在完全打開狀態(tài),將 輔助膨脹閥控制在節(jié)流狀態(tài),從而完成除濕操作。\n空調器還包括:一個從設置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制冷劑 管道上分接出來并在其端部具有壓力的旁通管;以及一個設置在上述旁通 管中的旁通閥。在除濕期間,控制器最好控制旁通閥處于開啟狀態(tài)。在除 濕期間,控制器控制室內(nèi)風扇進行運轉,而控制室外風扇停止運轉,由此 提高除濕效率。\n在加熱操作期間,當變成預定的除霜操作時,控制器使制冷劑反向, 讓制冷劑進行冷卻循環(huán),并控制主膨脹閥到關閉狀態(tài),控制旁通閥到開啟 狀態(tài),由此對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操作。\n該空調器還包括:一個用于檢測室外溫度的室外溫度檢測器和一個用 于檢測設置在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室外管道溫度的室外管道溫度 檢測器。在加熱操作期間,當室外溫度和室外管道溫度之間的溫差達到某 一數(shù)值或大于該值時,控制器最好判定已經(jīng)需要除霜操作了,并進行除霜 操作。同時,當室外管道溫度為某一數(shù)值或高于該值時,控制器最好判定 已經(jīng)達到使除霜操作停止的除霜操作停止點,此時恢復加熱操作,在除霜 操作停止時間和加熱操作恢復時間之間最好有一個使壓縮機停止運轉的預 定間歇時間。在除霜期間,如果室內(nèi)風扇和室外風扇均停止運轉,就可以 防止室內(nèi)溫度降低。\n該空調器還包括:一個用于檢測設置在輔助膨脹閥和第二熱交換器部 件之間的室內(nèi)管道溫度的室內(nèi)管道溫度檢測器;和一個用于檢測與壓縮機 相連的制冷劑輸入管道的溫度的輸入管道溫度檢測器。在除濕期間,控制 器最好控制輔助膨脹閥,將輸入管道溫度和室內(nèi)管道溫度之間的溫差保持 在預定的允許范圍內(nèi)。在溫差為下限值或小于允許范圍時,通過減小輔助 膨脹閥的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在溫差為上限值或大于允許范圍時,通過 增大輔助膨脹閥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n該空調器還包括:一個用于檢測設置在輔助膨脹閥和第二熱交換器部 件之間的室內(nèi)管道溫度的室內(nèi)管道溫度檢測器;和一個用于檢測與壓縮機 相連的制冷劑輸入管道的溫度的輸入管道溫度檢測器。在冷卻期間,控制 器最好控制主膨脹閥,以便將輸入管道溫度和室內(nèi)管道溫度之間的溫差保 持在預定的允許范圍內(nèi)。在溫差為下限值或小于允許范圍時,通過減小主 膨脹閥的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在溫差為上限值或大于允許范圍時,通過 增大主膨脹閥的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n該空調器還包括:一個用于檢測設置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 的室外管道溫度的室外管道溫度檢測器;和一個用于檢測與壓縮機相連的 制冷劑輸入管道的溫度的輸入管道溫度檢測器。在加熱操作期間,控制器 最好控制主膨脹閥,以便將輸入管道溫度和室外管道溫度之間的溫差保持 在預定的允許范圍中。在溫差為下限值或小于允許范圍時,通過減小主膨 脹閥的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在溫差為上限值或大于允許范圍時,通過增 大主膨脹閥的開度來進行這種控制。\n另外最好將第二熱交換器部件設置在第一熱交換器部件的上游。\n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控制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 器的空調器的方法,該空調器包括:一個形成閉合回路的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 在該系統(tǒng)中,壓縮機、室內(nèi)熱交換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依次通過 制冷劑管道相連;一個用于選擇加熱循環(huán)或冷卻循環(huán)的轉換閥,在加熱循 環(huán)期間,將壓縮機排出的制冷劑供應給室內(nèi)熱交換器,在冷卻期間,將制 冷劑供應給室外熱交換器;一個室內(nèi)風扇和一個室外風扇,這兩個風扇相 鄰地分別固定到室內(nèi)熱交換器和室外熱交換器上;以及一個用于控制壓縮 機、閥和風扇的控制器,該方法包括步驟:將室內(nèi)熱交換器分成串接的第 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之間設置一個輔助膨 脹閥;控制制冷劑在加熱循環(huán)回路中進行循環(huán)的同時,將主膨脹閥控制在 節(jié)流狀態(tài)和將輔助膨脹閥控制在開啟(非節(jié)流)狀態(tài),由此進行除濕操作。\n此外,該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在除濕操作期間,使制冷劑從設置在 膨脹閥和室外熱交換器之間的制冷劑管道旁通流到壓縮機。在除濕操作期 間,最好室內(nèi)風扇運轉而室外風扇停止運轉。\n該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在加熱操作期間,當預定除霜操作條件出現(xiàn) 時,使制冷劑反向循環(huán),讓制冷劑進行冷卻循環(huán),控制主膨脹閥到關閉狀 態(tài),控制旁通閥到開啟狀態(tài),由此對室外熱交換器進行除霜操作。\n該方法還包括步驟:檢測室外溫度;檢測設置在主膨脹閥和室外熱交 換器之間的室外管道的溫度;在加熱操作期間,當室外溫度和室外管道溫 度之間的溫差達到某一數(shù)值或大于該值時,判斷已經(jīng)達到除霜操作條件了。\n同時,該方法最好還包括步驟:當室外管道溫度為某一數(shù)值或高于該 值時,判斷已經(jīng)達到除霜操作停止點,控制除霜操作停止和恢復加熱操作。\n附圖說明\n圖1是本發(fā)明空調器的示意圖,表示加熱和除霜期間的制冷劑流動情 況;\n圖2表示在圖1的冷卻和除濕期間制冷劑的流動情況;\n圖3是圖1的室內(nèi)單元的剖視圖;\n圖4是本發(fā)明空調器的控制方框圖;\n圖5是說明圖1所示的加熱和除霜操作的流程圖;\n圖6是說明圖1所示的冷卻操作的流程圖;\n圖7是說明圖2所示的除濕操作的流程圖;\n具體實施方式\n現(xiàn)在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n如圖1和2所示,空調器1包括分別設置在室外和室內(nèi)的室外單元9 和室內(nèi)單元3以及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11,室外單元9和室內(nèi)單元3在該制冷 系統(tǒng)中彼此相連,使制冷劑在該系統(tǒng)中可以進行循環(huán)。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11 構成一個閉合回路,在該回路中,壓縮機31、室內(nèi)熱交換器13、室外熱交 換器33和主膨脹閥35依次通過制冷劑管道相連。\n室外單元9包括一個其內(nèi)裝有壓縮機31、室外熱交換器33和主膨脹閥 35的外殼(未示出)。主膨脹閥35用于減小或增大制冷劑流路的開度。在外 殼中裝有用于檢測室外溫度的室外溫度檢測器37。室外熱交換器33的旁邊 還裝有一個室外風扇39。如圖3所示,室內(nèi)單元3包括一個具有開口向上 的空氣入口4和開口朝前的出口5的外殼6,以及一個設置在外殼6中的室 內(nèi)熱交換器13。在空氣入口4的開口面的下方設置有一個電集塵器19。\n將室內(nèi)熱交換器13分成兩個熱交換器部件,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7對 應于空氣入口4,第一熱交換器部件15對應于空氣出口5。用若干導熱管 和導熱翅片,利用普通技術就可以制成熱交換器部件15和17,其中熱交換 部件15和17的一個長度方向的側邊彼此接觸,而另一個長度方向的側邊 彼此相隔預定的距離。將室內(nèi)風扇21設置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5 和17之間,使它們構成預定的角度。將輔助膨脹閥23設置在第一和第二 熱交換器15和17之間的室內(nèi)管道的預定位置處,以便減少或增大制冷劑 流路的開度。將用于檢測室內(nèi)管道溫度的室內(nèi)管道溫度檢測器25設置在輔 助膨脹閥23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7之間。\n從壓縮機31引出的制冷劑出口管道51和進入壓縮機31的制冷劑進口 管道53均屬于制冷劑管道的一部分,而制冷劑管道構成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11, 這兩個管道在與壓縮機31相鄰的預定位置處彼此接觸。將轉換閥55設置 在制冷劑出口管道51和制冷劑進口管道53相接觸的位置處,轉換閥55使 從壓縮機31引出的制冷劑流路與室外熱交換器33或室內(nèi)熱交換器13連通。 如果轉換閥55與室外熱交換器33連通,則形成用于冷卻室內(nèi)熱交換器13 周圍環(huán)境空氣的冷卻循環(huán),這將進行詳細描述。如果轉換閥55與室內(nèi)熱交 換器13連通,則形成加熱循環(huán),這也將進行詳細描述。\n將用于檢測室外管道溫度的室外管道檢測器41設置在靠近室外熱交換 器33的處于主膨脹閥35下游的室外管道上。將進口管道溫度檢測器43設 置在靠近壓縮機31的制冷劑進口管道53上。所設置的旁通管57的一端與 主膨脹閥35和室外熱交換器33之間的制冷劑流路相連,而其另一端與制 冷劑進口管道53相連。將用于打開或關閉制冷劑流路的旁通閥59設置在 旁通管57的預定部位上。\n具有上述結構的空調器包括一個如圖4所示的微機形式的控制器61。 控制器61接收操縱器63發(fā)出的操縱信號和進口管道溫度檢測器43、室內(nèi) 管道溫度檢測器25、室外管道溫度檢測器41和室外溫度檢測器37檢測的 溫度檢測信號。控制器61根據(jù)接收到的各信號,控制構成制冷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 的各部件的工作,即控制壓縮機31、室內(nèi)風扇21、室外風扇39、主膨脹閥 35、輔助膨脹閥23、轉換閥55和旁通閥59的工作。利用驅動電路62將控 制器61輸出的控制信號傳送到相應的各個部件??照{器的設定溫度狀態(tài)和 操作狀態(tài)均顯示在顯示器65上。\n下面結合圖5至8的控制流程圖描述控制本發(fā)明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n通過設置在操縱器63上的操作選擇鍵(未示出),本發(fā)明的空調器1可 以進行加熱、冷卻和除濕操作。圖5的控制流程圖表示用戶選擇了加熱操 作鍵后的加熱操作情況,這里還包括除霜操作。如果操作開始(Q1),控制 器61確認用戶選擇的操作狀態(tài)(Q2)。首先判斷是否選擇了加熱操作(Q3)。 如果判斷在步驟(Q3)中已經(jīng)選擇了加熱操作,則進行相應的操作(S1)。如 果沒有選擇加熱操作,則相繼判斷是否選擇了冷卻操作和除濕操作(Q4和 Q5)。如果沒有選擇這兩種操作,則繼續(xù)判斷所選擇的操作直至超過預定時 間(Q6)。如果在未選狀態(tài)中超過預定時間,則空調器停止操作(Q7)。\n如果在步驟S1中已經(jīng)選擇了加熱操作,控制器61控制轉換閥55使其 與室內(nèi)熱交換器13連通。此外,控制器61控制輔助膨脹閥23到開啟狀態(tài), 控制主膨脹閥35到節(jié)流狀態(tài),同時控制旁通閥59到關閉狀態(tài)(S2)。此后, 如果驅動壓縮機31(S3),制冷劑沿圖1實線箭頭所示的加熱循環(huán)路徑流動。\n也就是說,壓縮機31中壓縮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室內(nèi)熱交換器 13,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5和17中得到冷凝后,成為低溫高壓液 態(tài)制冷劑。然后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5和17周圍的環(huán)境空氣吸收 制冷劑的冷凝潛熱,從而環(huán)境溫度升高。同進,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3中冷凝 的包括氣態(tài)制冷劑的液態(tài)制冷劑通過主膨脹閥35,使其得到冷凝,并以低 溫低壓的液體狀態(tài)提供給室外熱交換器33。液態(tài)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33 中蒸發(fā),從外部空氣中吸收潛熱。因此,失去潛熱的外部空氣的溫度下降, 由于室外熱交換器33和環(huán)境溫度之間的溫差,所以在室外熱交換器33的 表面上積有水蒸氣。通過室外熱交換器33的氣態(tài)制冷劑進入壓縮機再次受 到壓縮,以便重復加熱循環(huán)。\n在驅動壓縮機31期間,對室內(nèi)風扇21和室外風扇39進行驅動(S4)。 室內(nèi)風扇21和室外風扇39分別改善了室內(nèi)和室外熱交換器13和33與環(huán) 境空氣之間的熱交換效率。此處,室內(nèi)風扇21將室內(nèi)熱交換器13周圍形 成的熱空氣供應給房間內(nèi),由此加熱房間。\n同時,在加熱期間,控制器61接收室外溫度檢測器37、進口管道溫度 檢測器43和室外管道溫度檢測器41檢測到的溫度信號,并檢測相應區(qū)域 的溫度Tair,Ts和To(S5)。因此將室外溫度Tair和室外管道溫度To進行比 較,看它們之間的溫差是否為10℃或更低溫度(S6)。如果溫差10℃或更低 溫度(S6),則比較制冷劑進口管道53的溫度和室外管道溫度Ts和To(S7)。 當制冷劑進口管道53和室外管道之間的溫差在允許范圍內(nèi)時,即5℃±α (α為預定允許值)時,就保持在當前狀態(tài)(S8)。然后確認所選擇的操作狀 態(tài)。反復執(zhí)行相應的操作。但是在溫差大于5℃+α時,增大主膨脹閥35的 開度(S11),稍微降低制冷劑的冷凝率。在溫差小于5℃-α時,減小主膨脹 閥35的開度(S10),稍微增加制冷劑的冷凝率。這樣根據(jù)步驟(S5)接收到 的檢測溫度信號連續(xù)進行加熱操作。\n同時,如果室外溫度Tair和室外管道溫度To之間的溫差為10℃或更高 溫度(S6)時,就進行除霜操作,以便將室外熱交換器33上積的霜除去(P1)。 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器61控制轉換閥55,使閥與室外熱交換器33連通。 減小主膨脹閥35的開度,使其到達關閉狀態(tài),并開啟旁通閥59(P2)。這樣, 制冷劑沿圖1虛線箭頭所指的短的閉合回路流動。也就是說,在壓縮機31 中的高溫高壓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33中流動,融化室外熱交換器上積的 霜,然后再通過旁通管57返回壓縮機31。因此,因為沒有將室外熱交換器 33中冷凝的制冷劑供應到室內(nèi)熱交換器13中,所以制冷劑沒有在室內(nèi)熱交 換器13中蒸發(fā),房間的溫度不會降低。此時最好控制室內(nèi)和室外風扇21 和39,使它們停止運轉(P3)。\n同時在除霜期間,控制器61通過室外管道溫度檢測器41檢測室外管 道溫度To(P4)。所以除霜操作一直進行到室外管道溫度To為10℃或更高 溫度(P5)。如果室外管道溫度To為10℃或更高溫度,壓縮機31停止操作 2分鐘左右(P6),然后恢復加熱操作(S1)。\n圖6是圖2所示的空調器在冷卻操作時的流程圖。如果用戶選擇了冷 卻操作(T1),控制器61控制轉換閥55,使其與室外熱交換器33連通。此 外,控制器61控制主膨脹閥35到節(jié)流狀態(tài),控制輔助膨脹閥23到開啟狀 態(tài),同時控制旁通閥59到關閉狀態(tài)(T2)。此后,如果驅動壓縮機31(T3), 則制冷劑沿圖2虛線箭頭所示的與加熱循環(huán)相反的冷卻循環(huán)路徑流動。此 時,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33中冷凝,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3中蒸發(fā),從而 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5和17周圍形成冷空氣。通過室內(nèi)風扇21的 運轉將冷空氣供應到房間內(nèi),從而冷卻房間(T4)。\n在冷卻期間,控制器61接收進口管道溫度檢測器43和室內(nèi)管道溫度 檢測器25檢測的溫度信號。并檢測制冷劑進口管道53和室內(nèi)管道的溫度 Ts和Ti(T5)。\n然后將溫度Ts和Ti進行比較(T6)。如果溫差在5℃±α的范圍內(nèi),就 保持當前狀態(tài)(T7)。然后再次確認所選擇的操作狀態(tài)(Q2),執(zhí)行相應的操 作。但是,如果溫差大于5℃+α時,就增大主膨脹閥35的開度(T9),稍微 降低制冷劑的冷凝率。如果溫差小于5℃-α,就減小主膨脹閥35的開度 (T10),增加制冷劑的冷凝率。這樣根據(jù)溫度檢測信號連續(xù)進行冷卻操作。\n圖7是圖2所示的空調器在除濕操作時的流程圖。如果用戶選擇了除 濕操作(U1),控制器61就控制轉換閥55,使其與室內(nèi)熱交換器13連通。 此外,控制器61控制主膨脹閥35到節(jié)流狀態(tài),控制輔助膨脹閥23到開啟 狀態(tài),同時控制旁通閥59到打開狀態(tài)(U2)。此后,如果驅動壓縮機31(U3), 制冷劑沿圖2實線箭頭所示的冷卻循環(huán)路徑流動,進行冷卻操作。\n也就是說,在壓縮機31中壓縮過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室內(nèi)熱交 換器13中,在第一熱交換器部件15中得到冷凝,變成低溫低壓液態(tài)制冷 劑。此時,冷凝了的制冷劑冷凝潛熱被第一熱交換器部件15周圍空氣奪走。 這樣在第一熱交換器15周圍形成熱空氣。從第一熱交換器部件15中排出 的制冷劑在輔助膨脹閥23中得到冷凝,然后將其供應到第二熱交換器部件 17中進行蒸發(fā)。蒸發(fā)制冷劑吸收環(huán)境空氣中的潛熱,使環(huán)境空氣變成冷空 氣。此時,第二熱交換器17周圍的環(huán)境空氣中所含的水蒸氣得到飽和,變 成露水,沉積在第二熱交換器17的表面上。因此,第二熱交換器17周圍 的空氣保持有濕氣,而濕氣中的水分作為相變的露水排除。流過第二熱交 換器部件17的制冷劑通過旁通閥57后流入壓縮機31。然后對制冷劑進行 壓縮,使制冷劑沿加熱循環(huán)路徑運動。\n在驅動壓縮機31時,驅動室內(nèi)風扇21(U3)。流到室內(nèi)單元1的空氣入 口4中的空氣由設置在流路上游的第二熱交換部件17吸收其潛熱,所以空 氣溫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絕對濕度下降。此后在流路的下游,空氣與 第一熱交換器部件15進行熱交換,所以空氣溫度上升。最后,將溫度接近 室內(nèi)溫度的空氣排出。\n同時,在除濕期間,控制器61接收進口管道溫度檢測器43和室內(nèi)管 道溫度檢測器25檢測的溫度信號,并檢測相應區(qū)域的溫度Ts和Ti(U5)。 然后將溫度Ts和Ti進行比較(U6)。如果它們之間的溫差在5℃±α的范圍 內(nèi),就保持當前狀態(tài)(U7)。然后再次確認所選擇的操作狀態(tài)(Q2),執(zhí)行相 應的操作。但是如果溫差大于5℃+α,則增大輔助膨脹閥23的開度(U9), 稍微降低制冷劑的冷凝率。如果溫差小于5℃-α,就減小輔助膨脹閥23的 開度(U10),增加制冷劑的冷凝率。這樣根據(jù)檢測到的溫度信號(U5)連續(xù)進 行除濕操作。\n如上所述,在聯(lián)合使用冷卻器和加熱器的空調及其控制方法中,在除 濕期間,流入空氣入口中的空氣由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7干燥,隨后與第一 熱交換器部件15進行熱交換,從而使其維持在與室內(nèi)溫度基本相同的溫度, 這樣就可將其排到室內(nèi)。因此也就避免了過冷。另外,如果室內(nèi)風扇21以 高速運轉,則空氣的流速增大,這樣就可加快第二熱交換器部件17的除濕 速度,同時改善第一熱交換器15的冷凝效果。所以,排到房間內(nèi)的空氣溫 度基本不會變化。因此,由于流速增加,就可以縮短除濕時間,并可改善 除濕效果。\n另外,在除霜期間,將室外熱交換器33表面上形成的霜除去的制冷劑 沒有進入室內(nèi)熱交換器13。所以室內(nèi)溫度并未降低。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引用任何外部專利數(shù)據(jù)!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