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信息
權(quán)利要求
說明書
PDF全文
法律信息
引證文獻
著錄項信息
專利名稱 | 卡連接器 |
申請?zhí)?/td> | CN201210201311.5 | 申請日期 | 2012-06-15 |
法律狀態(tài) | 授權(quán) | 申報國家 | 中國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56744A |
優(yōu)先權(quán) | 暫無 | 優(yōu)先權(quán)號 | 暫無 |
主分類號 | H01R13/703 | IPC分類號 | H;0;1;R;1;3;/;7;0;3;;;H;0;1;R;1;2;/;7;1查看分類表>
|
申請人 | 美國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 申請人地址 | 美國伊利諾斯州
變更
專利地址、主體等相關(guān)變化,請及時變更,防止失效 |
權(quán)利人 | 美國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 當前權(quán)利人 | 美國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
發(fā)明人 | 林健興;呂秋明 |
代理機構(gòu) | 北京戈程知識產(chǎn)權(quán)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偉;王錦陽 |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卡連接器。所述卡連接器包含一托盤、一本體、多個端子,以及一偵測開關(guān)。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和一缺口。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缺口形成于側(cè)壁上。本體包含一前開口和一側(cè)邊部。前開口用于插入托盤。側(cè)邊部界定前開口的一側(cè)。多個端子固定于本體。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部件。彈性部件固持于本體的側(cè)邊部。彈性部件包含一頂推部。頂推部被形成以當托盤插入本體內(nèi)時,頂推部從托盤的缺口延伸入托盤的卡收容空間。缺口被形成以在托盤插入時可避免頂推部和托盤間的碰觸。
1.一種卡連接器,包含:
一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和一缺口,該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該缺口形成于該側(cè)壁上;
一本體,包含一前開口和一側(cè)邊部,該前開口用于插入該托盤,該側(cè)邊部界定該前開口的一側(cè);
多個端子,固定于該本體;以及
一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固持于該本體的該側(cè)邊部,該彈性部件包含一頂推部,其中該頂推部被形成以當該托盤插入該本體內(nèi)時,該頂推部從該托盤的該缺口延伸入該托盤的該卡收容空間;其中該缺口被形成以在該托盤插入時避免該頂推部和該托盤間的碰觸。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彈性部件包含一彈性臂部,該本體包含一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收容該托盤,其中該頂推部連接該彈性臂部的一邊緣并被彎向該收容空間。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接觸件,該接觸件對應該彈性部件設(shè)置,其中該接觸件與該彈性部件共同偵測一電子卡的插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彈性部件包含一固定部和一觸動部,該固定部固持于該側(cè)邊部,該觸動部可碰觸該接觸件,其中該頂推部鄰近該觸動部。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蓋件,該蓋件包含該接觸件,該蓋件的該接觸件延伸鄰近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蓋件的該接觸件。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偵測開關(guān)包含該接觸件,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包含一焊接部,該焊接部可焊接至一印刷電路板,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鄰設(shè)于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側(cè)邊部包含一槽縫,該槽縫收容該彈性臂部的一部分。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槽縫包含一漸縮段,該漸縮段被形成以允許該彈性臂部彎曲。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
一卡鎖扣件,包含一鎖扣部、一操作部和一第一連動部,其中當該卡鎖扣件在一鎖扣位置時,該鎖扣部位于該托盤的一凹口;以及
一退卡機構(gòu),包含:
一致動裝置,可在一靠外位置和一靠內(nèi)位置間移動,該致動裝置包含一第二連動部,該第二連動部和該第一連動部相連結(jié),使得該卡鎖扣件與該致動裝置連動;及一杠桿件,鄰近該收容空間的后方樞轉(zhuǎn),該杠桿件包含一第一臂部和一第二臂部,該第二臂部包含一第二端段,該第二端段延伸靠近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該第一臂部包含一第一端部,其中當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推動該第二端段時,該第一端部被轉(zhuǎn)入該收容空間;
其中,該第一連動部和該第二連動部讓該卡鎖扣件在該鎖扣位置與一開鎖位置間的線性移動和該致動裝置在該靠外位置和該靠內(nèi)位置的移動同步。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產(chǎn)生一彈力,其中該彈力對抗將該致動裝置向內(nèi)移動的一力量,且當該力量移除后,該彈力將該致動裝置向外移動。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與該致動裝置分別在兩垂直方向上移動。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是剛性的。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第二連動部包含一開槽,該開槽相對于該致動裝置的移動方向傾斜45度角,而該第一連動部包含一銷桿,其中該銷桿可在該開槽內(nèi)移動。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還包含一板狀部,其中該板狀部在該本體的一底面與該致動裝置間所界定的空間內(nèi)移動。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包含一溝槽,而該本體包含一凸部,其中該凸部穿過該溝槽。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下凹空間,其中該致動裝置在該下凹空間內(nèi)移動。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槽道,其中該槽道形成于該下凹空間,且該彈性件位于該槽道。
1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7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包含一側(cè)面,該側(cè)面與該收容空間相對,而該杠桿件的該第二端段包含一突片部,其中該突片部靠近該側(cè)面。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下凹區(qū)域,而該致動裝置包含一彎曲端部,其中該彎曲端部被限制在該下凹區(qū)域內(nèi)移動。
2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9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開口,該開口形成于該本體的前側(cè)壁上,以暴露該致動裝置的該彎曲端部,該托盤包含一條狀件和一開孔,該開孔形成于該條狀件并對應該開口,其中該致動裝置是經(jīng)由該開口和該開孔推動該致動裝置的該彎曲端部而向內(nèi)移動。
21.一種卡連接器,包含:
一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和一缺口,該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以收容一電子卡,該缺口形成于該側(cè)壁上;
一本體,包含一前開口和一側(cè)邊部,該前開口用于插入該托盤,該側(cè)邊部界定該前開口的一側(cè);
多個端子,固定于該本體;以及
一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固持于該本體的該側(cè)邊部,該彈性部件包含一頂推部,其中該缺口被形成以避免該頂推部和該托盤的碰觸,以及該缺口顯露該電子卡的一角落部分,使該電子卡的角落部分碰觸該頂推部。
2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1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彈性部件包含一彈性臂部,該本體包含一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收容該托盤,其中該頂推部連接該彈性臂部的一邊緣并被彎向該收容空間。
2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接觸件,該接觸件對應該彈性部件設(shè)置,其中該接觸件與該彈性部件共同偵測一電子卡的插入。
2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3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彈性部件包含一固定部和一觸動部,該固定部固持于該側(cè)邊部,該觸動部可碰觸該接觸件,其中該頂推部鄰近該觸動部。
2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4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蓋件,該蓋件包含該接觸件,該蓋件的該接觸件延伸鄰近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蓋件的該接觸件。
2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4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偵測開關(guān)包含該接觸件,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包含一焊接部,該焊接部可焊接至一印刷電路板,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鄰設(shè)于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
2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側(cè)邊部包含一槽縫,該槽縫收容該彈性臂部的一部分。
2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7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槽縫包含一漸縮段,該漸縮段被形成以允許該彈性臂部彎曲。
2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
一卡鎖扣件,包含一鎖扣部、一操作部和一第一連動部,其中當該卡鎖扣件在一鎖扣位置時,該鎖扣部位于該托盤的一凹口;以及
一退卡機構(gòu),包含:
一致動裝置,可在一靠外位置和一靠內(nèi)位置間移動,該致動裝置包含一第二連動部,該第二連動部和該第一連動部相連結(jié),使得該卡鎖扣件與該致動裝置連動;及一杠桿件,鄰近該收容空間的后方樞轉(zhuǎn),該杠桿件包含一第一臂部和一第二臂部,該第二臂部包含一第二端段,該第二端段延伸靠近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該第一臂部包含一第一端部,其中當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推動該第二端段時,該第一端部被轉(zhuǎn)入該收容空間;
其中,該第一連動部和該第二連動部讓該卡鎖扣件在該鎖扣位置與一開鎖位置間的線性移動和該致動裝置在該靠外位置和該靠內(nèi)位置的移動同步。
3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9所述的卡連接器,還包含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產(chǎn)生一彈力,其中該彈力對抗將該致動裝置向內(nèi)移動的一力量,且當該力量移除后,該彈力將該致動裝置向外移動。
3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0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與該致動裝置分別在兩垂直方向上移動。
3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1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是剛性的。
3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2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第二連動部包含一開槽,該開槽相對于該致動裝置的移動方向傾斜45度角,而該第一連動部包含一銷桿,其中該銷桿可在該開槽內(nèi)移動。
3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3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還包含一板狀部,其中該板狀部在該本體的一底面與該致動裝置間所界定的空間內(nèi)移動。
3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包含一溝槽,而該本體包含一凸部,其中該凸部穿過該溝槽。
3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5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下凹空間,其中該致動裝置在該下凹空間內(nèi)移動。
3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6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槽道,其中該槽道形成于該下凹空間,且該彈性件位于該槽道。
3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7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卡鎖扣件的該操作部包含一側(cè)面,該側(cè)面與該收容空間相對,而該杠桿件的該第二端段包含一突片部,其中該突片部靠近該側(cè)面。
3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8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下凹區(qū)域,而該致動裝置包含一彎曲端部,其中該彎曲端部被限制在該下凹區(qū)域內(nèi)移動。
4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9所述的卡連接器,其中該本體包含一開口,該開口形成于該本體的前側(cè)壁上,以暴露該致動裝置的該彎曲端部,該托盤包含一條狀件和一開孔,該開孔形成于該條狀件并對應該開口,其中該致動裝置是經(jīng)由該開口和該開孔推動該致動裝置的該彎曲端部而向內(nèi)移動。
卡連接器\n技術(shù)領(lǐng)域\n[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卡連接器,尤涉及一種SIM卡連接器。\n背景技術(shù)\n[0002] 移動通訊裝置(例如手機和可移動電腦)通常使用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ubscriber identi?cation module)卡,來儲存用于授權(quán)或辨識網(wǎng)路用戶的網(wǎng)路特定信息。重要的網(wǎng)路特定信息計有積體電路卡識別碼(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denti?er;ICCID)、國際移動臺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nIMSI)、鑒別金鍵(authentication key;Ki)、位置區(qū)識別碼(local area identity;LAI),以及緊急電話號碼(operator-speci?c emergency number)。\n[0003] SIM卡經(jīng)由SIM卡連接器連接移動通訊裝置。圖1顯示一種現(xiàn)有在業(yè)界使用的SIM卡連接器1。SIM卡連接器1揭露于公開號第20100055985號美國專利申請案。SIM卡連接器1包含一絕緣殼體11、一端子模塊12、一金屬遮罩15、一開關(guān)元件13,以及一卡承載機構(gòu)\n14,其中端子模塊12包含多個端子121。金屬遮罩15可組設(shè)于絕緣殼體11,并部分覆蓋絕緣殼體11。金屬遮罩15和絕緣殼體11界定一卡收容空間??ǔ休d機構(gòu)14可承載一SIM卡,并可被插入卡收容空間。開關(guān)元件13包含一可動部件131及一固定部件132,其中當卡承載機構(gòu)14未被插入時,固定部件132接觸可動部件131??蓜硬考?31具有一弧形部,弧形部凸伸入卡收容空間,以接觸插入的卡承載機構(gòu)14。當一卡承載機構(gòu)14插入后,可動部件131被推離開固定部件132,觸發(fā)一卡插入信號。\n[0004] SIM卡連接器1具有一個不足之處。因為可動部件131是被卡承載機構(gòu)14所移動,因此即便卡承載機構(gòu)14未承載SIM卡,卡插入信號仍可能被觸發(fā),造成不必要讀/寫操作。\n發(fā)明內(nèi)容\n[0005] 鑒于前述問題,一種新的連接器被提出。\n[0006]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范例揭露一種卡連接器??ㄟB接器包含一托盤、一本體、多個端子,以及一偵測開關(guān)。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和一缺口。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缺口形成于側(cè)壁上。本體包含一前開口和一側(cè)邊部。前開口用于插入托盤。側(cè)邊部界定前開口的一側(cè)。\n多個端子固定于本體。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部件。彈性部件固持于本體的側(cè)邊部。彈性部件包含一頂推部。頂推部被形成以當托盤插入本體內(nèi)時,頂推部從托盤的缺口延伸入托盤的卡收容空間。缺口被形成以在托盤插入時可避免頂推部和托盤間的碰觸。\n[0007] 在一實施例中,卡連接器還包含一接觸件,該接觸件對應該彈性部件設(shè)置,其中該接觸件與該彈性部件共同偵測一電子卡的插入。\n[0008] 在一實施例中,卡連接器還包含一蓋件,該蓋件包含該接觸件,該蓋件的該接觸件延伸鄰近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蓋件的該接觸件。\n[0009] 在一實施例中,該偵測開關(guān)包含該接觸件,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包含一焊接部,該焊接部可焊接至一印刷電路板,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鄰設(shè)于該觸動部,其中當未承載電子卡的托盤插入時,該觸動部接觸該偵測開關(guān)的該接觸件。\n[0010] 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范例揭露一種卡連接器??ㄟB接器包含一托盤、一本體、多個端子,以及一偵測開關(guān)。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和一缺口。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以收容一電子卡。\n缺口形成于側(cè)壁上。本體包含一前開口和一側(cè)邊部。前開口用于插入托盤。側(cè)邊部界定前開口的一側(cè)。多個端子固定于本體。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部件。彈性部件固持于本體的側(cè)邊部。彈性部件包含一頂推部。缺口被形成以避免頂推部和托盤的碰觸。缺口可顯露電子卡的一角落部分,使電子卡的角落部分可碰觸頂推部。\n[0011] 前述實施例的卡連接器的優(yōu)點為:卡連接器的偵測開關(guān)可偵測電子卡的插入,而在空托盤插入時,不會產(chǎn)生插入信號。\n附圖說明\n[0012] 圖1顯示一現(xiàn)有SIM卡連接器;\n[0013] 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電子卡和托盤的立體示意圖;\n[0014] 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的分解示意圖;\n[0015] 圖4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其例示當無托盤插入時,卡連接器的杠桿件與退卡機構(gòu)的狀態(tài);\n[0016] 圖5為圖4實施例的俯視圖;\n[0017] 圖6為圖4實施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n[0018] 圖7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插入托盤的卡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n[0019] 圖8為圖7實施例的俯視圖;\n[0020] 圖9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與插入托盤的立體示意圖;\n[0021] 圖10為圖9實施例的俯視圖;\n[0022] 圖1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例示使用棒狀件從卡連接器中退出托盤;\n[0023] 圖12為圖11實施例的俯視圖;\n[0024] 圖1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其例示一卡連接器與承載電子卡的托盤;\n以及\n[0025] 圖14顯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插著空托盤的卡連接器的示意圖。\n[0026]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n[0027] 1 SIM卡連接器\n[0028] 3 卡連接器\n[0029] 4 電子卡\n[0030] 5 托盤\n[0031] 6 印刷電路板\n[0032] 11 絕緣殼體\n[0033] 12 端子模塊\n[0034] 13 開關(guān)元件\n[0035] 14 卡承載機構(gòu)\n[0036] 15 金屬遮罩\n[0037] 30 偵測開關(guān)\n[0038] 31 蓋件\n[0039] 32 本體\n[0040] 33 端子\n[0041] 34 卡鎖扣件\n[0042] 35 退卡機構(gòu)\n[0043] 36 前開口\n[0044] 37 彈性件\n[0045] 38 支撐件\n[0046] 39 彈性部件\n[0047] 40 接觸件\n[0048] 41 棒狀件\n[0049] 51 開孔\n[0050] 52 凹口\n[0051] 53 條狀件\n[0052] 54 卡收容空間\n[0053] 55 側(cè)壁\n[0054] 56 缺口\n[0055] 121 端子\n[0056] 131 可動部件\n[0057] 132 固定部件\n[0058] 321 收容空間\n[0059] 322 樞軸\n[0060] 323 下凹區(qū)域\n[0061] 324 平臺\n[0062] 325 下凹空間\n[0063] 326 下凹區(qū)域\n[0064] 327 凸部\n[0065] 328 槽道\n[0066] 329 開口\n[0067] 330 側(cè)邊部\n[0068] 341 鎖扣部\n[0069] 342 操作部\n[0070] 343 第一連動部\n[0071] 344 板狀部\n[0072] 351 致動裝置\n[0073] 352 杠桿件\n[0074] 390 彈性臂部\n[0075] 391 固定部\n[0076] 392 頂推部\n[0077] 393 觸動部\n[0078] 401 焊接部\n[0079] 3301 槽縫\n[0080] 3421 側(cè)面\n[0081] 3422 溝槽\n[0082] 3511 第二連動部\n[0083] 3512 彎曲端部\n[0084] 3521 第一臂部\n[0085] 3522 第二臂部\n[0086] 3911 底端\n[0087] 33011 漸縮段\n[0088] 35211 第一端部\n[0089] 35212 推動片\n[0090] 35221 第二端段\n[0091] 35222 突片部。\n具體實施方式\n[0092] 以下配合附圖詳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n[0093] 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3、電子卡4和托盤5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3的分解示意圖。參照圖2與圖3所示,卡連接器3包含一本體\n32、一蓋件31、多個端子33、一偵測開關(guān)30,以及一托盤5。本體32具有一前開口36和一側(cè)邊部330,其中側(cè)邊部330界定前開口36的一側(cè)。蓋件31可蓋覆本體32。多個端子33可固定(例如埋設(shè)固定)于本體32上。偵測開關(guān)30包含一彈性部件39,偵測開關(guān)30用于偵測一插入電子卡4。托盤5包含一側(cè)壁55和一缺口56,側(cè)壁55界定用于收容電子卡\n4的一卡收容空間54,而缺口56形成于托盤5的側(cè)壁55上。\n[0094] 參照圖4與圖5所示,偵測開關(guān)30的彈性部件39可固持于側(cè)邊部330。本體32形成有收容空間321,收容空間321可收容插入托盤5。彈性部件39可彈性地向著或遠離收容空間321彎曲。彈性部件39包括一頂推部392。頂推部392被形成以向本體32的收容空間321延伸,并且經(jīng)由缺口56進一步伸入插入托盤5的卡收容空間54,如此頂推部392可碰觸為插入托盤5所承載的電子卡4。此外,缺口56可進一步被形成以在托盤5插入當中,避免彈性部件39的頂推部392和托盤5間的碰觸。\n[0095] 參照圖6所示,彈性部件39可包含一彈性臂部390,彈性臂部390可具長片形狀。\n頂推部392連接彈性臂部390的一邊緣且被彎向本體32的收容空間321。接觸件40是對應彈性臂部390設(shè)置。接觸件40和彈性部件39可共同偵測一電子卡4的插入。\n[0096] 參照圖4與圖6所示,側(cè)邊部330包含一槽縫3301,槽縫3301形成于側(cè)邊部330的上表面。彈性部件39以向下的方向插入,部分的彈性臂部390收容于槽縫3301中。槽縫3301可包含一漸縮段33011,漸縮段33011被形成以允許彈性臂部390有足夠的空間被彈性彎曲。\n[0097] 參照圖6所示,彈性部件39包含一固定部391和一觸動部393。固定部391可在彈性部件39的一末端,而觸動部393可在彈性部件39的另一末端。固定部391被槽縫3301所固持,如此彈性部件39可被固定。固定部391的底端3911可被焊接至一電路板上,以電性連接電路板上的一電路。當彈性臂部390被彎曲,另一觸動部393可自由地移動。在一實施例中,頂推部392可靠近可自由移動的觸動部393設(shè)置。\n[0098] 偵測開關(guān)30可包含接觸件40。接觸件40設(shè)置于側(cè)邊部330上,鄰近彈性臂部390的觸動部393。接觸件40可具有一焊接部401。在一實施例中,接觸件40可具有一凸刺,接觸件40可被插入本體32內(nèi),而且接觸件40的焊接部401是在本體32的下方延伸,如圖\n7所示。接觸件40的焊接部401可被焊接至一電路板,并與該電路板的一電路電性連接。\n在另一實施例中,接觸件40可埋設(shè)固定(insert-molded)于本體32,并且接觸件40的焊接部401是在本體32的下方延伸,如圖7所示。接觸件40的焊接部401可被焊接至一電路板,并與該電路板的一電路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如圖7和圖8所示,當頂推部392未碰觸電子卡4時,彈性臂部390的觸動部393接觸接觸件40。\n[0099]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蓋件31是以導電材料制作。蓋件31可連接一電路板的一電路。蓋件31具有一接觸件,該接觸件延伸鄰近彈性臂部390的觸動部393。當頂推部392未碰觸電子卡4時,彈性臂部390的觸動部393接觸蓋件31的接觸件。\n[0100] 參照圖11至圖14所示,在托盤5的側(cè)壁55上的缺口56對應彈性部件39的頂推部392設(shè)置。缺口56被形成以在空托盤5插入當中或空托盤5完全插入后空托盤5不會碰觸彈性部件39的頂推部392。如此,倘若空托盤5插入,不會產(chǎn)生信號。\n[0101] 彈性部件39的頂推部392會被插入托盤5上所承載的電子卡4所頂推。在本實施例中,缺口56被形成在托盤5的后側(cè)角落,以顯露電子卡4的對應角落部分,如圖13所示。如圖9與圖10所示,當承載著電子卡4的托盤5被插入,電子卡4的角落部分會碰觸頂推部392的前邊緣,將頂推部392向外推移,彎曲彈性臂部390,并將觸動部393移離開接觸件40。當觸動部393完全脫離接觸件40后,會產(chǎn)生一插卡信號。\n[0102] 在一實施例中,彈性部件39的頂推部392可包含一切角(cut corner),該切角面對前開口36,如此頂推部392可被適當?shù)乇浑娮涌?的角落部分所頂推。\n[0103] 再參考圖3至圖6所示,卡連接器3可進一步包含一卡鎖扣件34,卡鎖扣件34包含一鎖扣部341,鎖扣部341可在卡鎖扣件34位于鎖扣位置上時位于收容空間321內(nèi)??ㄟB接器3可再進一步包含退卡機構(gòu)35,退卡機構(gòu)35包含一致動裝置351和一杠桿件(levering member)352,致動裝置351可在往前、往后的方向上移動,而杠桿件352可設(shè)置于鄰近收容空間321的后方??ㄟB接器3可安置在印刷電路板6上。\n[0104] 在一實施例中,卡鎖扣件34是剛性的,不具彈性,如此插入的托盤5可被緊密而不松動地固持。\n[0105] 參照圖3至圖6所示,杠桿件352可憑借一樞軸322轉(zhuǎn)動。杠桿件352包含一第一臂部3521和一第二臂部3522。第一臂部3521在本體32的后方橫向延伸,并包含第一端部35211。第一端部35211包含一推動片35212,推動片35212向上延伸并可被轉(zhuǎn)入收容空間321內(nèi),以退出插入托盤5。第二臂部3522可在收容空間321旁延伸。第二臂部3522可包含一第二端段35221,且該第二端段35221包含一突片部35222。\n[0106] 如圖5、圖6、圖8和圖12所示,本體32包含一下凹區(qū)域323,下凹區(qū)域323在本體\n32上橫向延伸。下凹區(qū)域323的底部延伸至收容空間321下方。鎖扣部341的底部收容在下凹區(qū)域323。如此,鎖扣部341在鎖扣位置(如圖5所示)及開鎖位置(如圖8或圖12所示)之間的移動可被下凹區(qū)域323所限制。在另一實施例中,本體32未包含可收容鎖扣部341的底部的一下凹區(qū)域323。\n[0107] 特別地,鎖扣部341包含一前邊角和一后邊角。前邊角和后邊角均形成于鎖扣部\n341的周側(cè)表面。前邊角可為一切角(cut corner)或一圓角,如此當托盤5抵接鎖扣部341的前邊角時,托盤5可容易地通過前邊角。后邊角可為一切角或一圓角,如此當托盤5向外移動時,托盤5可容易地通過后邊角。\n[0108] 卡鎖扣件34可還包含一操作部342。操作部342向第二臂部3522延伸,以抵接第二臂部3522,使得操作部342與第二臂部3522可連動(linked movement)。特而言之,操作部342包含一側(cè)面3421,側(cè)面3421與收容空間321相對。第二臂部3522的突片部35222延伸鄰近操作部342的側(cè)面3421,如此當鎖扣部341移向開鎖位置時,操作部342可推動第二臂部3522的突片部35222,以轉(zhuǎn)動杠桿件352。特別地,操作部342可具有一矩形截面,而第二端段35221的突片部35222可被下彎,以形成L形狀,如此第二端段35221可圍繞操作部342的外上邊角延伸。\n[0109] 此外,溝槽3422可形成在操作部342的底部。長凸部327可相應地形成在本體32上,沿下凹區(qū)域323延伸,并配合溝槽3422形成。當卡鎖扣件34組裝在本體32上后,長凸部327可穿過溝槽3422。溝槽3422與凸部327間的協(xié)同作用可進一步限制或引導卡鎖扣件34的移動。\n[0110] 再者,卡鎖扣件34包含一板狀部344,板狀部344在本體32的底面與致動裝置351之間所界定的空間內(nèi)移動。板狀部344可促使卡鎖扣件34移動正常。\n[0111] 參照圖6至圖10所示,致動裝置351可在一靠外位置(如圖9和圖10所示)和一靠內(nèi)位置(圖7和圖8所示)之間沿平行托盤5的插入方向的一方向移動。致動裝置\n351可移動卡鎖扣件34。卡鎖扣件34包含一第一連動部343,而致動裝置351包含一第二連動部3511。第一連動部343和第二連動部3511可相連結(jié),以讓卡鎖扣件34和致動裝置\n351可連動(linked movement),如此卡鎖扣件34在鎖扣位置和開鎖位置間移動時,致動裝置351可在靠外位置和靠內(nèi)位置間同步移動。第一連動部343和第二連動部3511間的相互作用可造成卡鎖扣件34和致動裝置351在不同方向上移動,例如在兩垂直方向上移動。\n[0112] 如圖6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卡鎖扣件34的第一連動部343包含一銷桿(pin),而致動裝置351的第二連動部3511包含一開槽,其中開槽可相對于致動裝置351的移動方向傾斜一角度(例如45度)。開槽具有兩長開槽邊。當致動裝置351移動時,一長開槽邊會抵接銷桿,并推動該銷桿沿其移動,如此卡鎖扣件34可被移動。在另一方面,當銷桿移動時,銷桿會抵壓另一長開槽邊,并沿該長開槽邊移動,以推動致動裝置351。在一實施例中,銷桿具有橢圓截面。\n[0113] 致動裝置351可具有一板狀形狀。致動裝置351可被限制在一下凹空間325內(nèi),沿一平臺324移動。致動裝置351可進一步包含一彎曲端部3512,彎曲端部3512設(shè)置靠近本體32的前端,本體32可包含一下凹區(qū)域326,其中彎曲端部3512被限制在下凹區(qū)域326內(nèi)移動,如此致動裝置351的移動可受限制。\n[0114] 參照圖6至圖10所示,卡連接器3還包含一彈性件37。彈性件37可產(chǎn)生對抗將致動裝置351向內(nèi)移動的一力量的一彈力,而且該彈力可在該力量移除后,將致動裝置351向外移動。在一實施例中,彈性件37包含彈簧。\n[0115] 特別地,一槽道328形成于平臺324上,并與下凹區(qū)域326通連。一支撐件38設(shè)置于槽道328的末端,以抵接彈性件37的一末端。支撐件38可具有一細桿,細桿可穿入彈性件37。彈性件37的另一端抵接致動裝置351的彎曲端部3512。\n[0116] 圖7至圖10是用來說明承載著電子卡4的托盤5在插入時,卡鎖扣件34與退卡機構(gòu)35的操作情況。當單一、不同大小的電子卡直接插入時,操作情況亦雷同。如圖7和圖8所示,在正插入的托盤5碰觸卡鎖扣件34的鎖扣部341,鎖扣部341被推動,讓卡鎖扣件34以遠離收容空間321的方式移動,直到鎖扣部341的頂端抵接在托盤5的右側(cè)邊。在卡鎖扣件34移動當中,卡鎖扣件34的第一連動部343(在本實施例中為銷桿)會抵壓在第二連動部3511(在本實施例中為開槽)上,靠近杠桿件352的長開槽邊。第一連動部343會沿著相同長開槽邊移動,此時致動裝置351會向內(nèi)移動,而彈性件37會被壓縮。\n[0117] 參照圖9與圖10所示,當托盤5的后側(cè)邊靠近本體32的后方時,后側(cè)邊會碰觸杠桿件352的第一臂部3521,轉(zhuǎn)動杠桿件352,直到托盤5被完全插入為止。在插入過程的某一時刻,托盤5的凹口52與卡鎖扣件34的鎖扣部341會相遇。由于壓縮的彈性件37所產(chǎn)生的彈力的緣故,卡鎖扣件34會向凹口52移動。在沒有從托盤5的右側(cè)邊施加在卡鎖扣件34上的反抗力的情形下,壓縮的彈性件37所產(chǎn)生的彈力會移動致動裝置351,以及在第二連動部3511上靠近杠桿件352的長開槽邊會抵壓卡鎖扣件34的第一連動部343,并施加力量在第一連動部343上,其中一部份力量會將卡鎖扣件34移向收容空間321,直到卡鎖扣件34的鎖扣部341進入凹口52為止。因為卡鎖扣件34的鎖扣部341是以線性方式移向和遠離收容空間321,所以凹口52和鎖扣部341可彼此緊密配合,因而托盤5可在插入后被緊固。\n[0118] 參照圖9、圖11和圖12所示,本體32可包含一開口329,開口329形成于本體32的前側(cè)壁上,以暴露致動裝置351的彎曲端部3512。托盤5具有一條狀件53,條狀件53界定收容空間321的一側(cè)。一開孔51形成在條狀件53上,開孔51對應本體32的開口329。\n將棒狀件41插入開口329和開孔51中推壓致動裝置351,可退出托盤5。致動裝置351可向內(nèi)移動,壓縮彈性件37。類似地,致動裝置351的第二連動部3511的長開槽邊推壓卡鎖扣件34的第一連動部343,使卡鎖扣件34移動并遠離收容空間321;在此同時,卡鎖扣件\n34的操作部342推壓杠桿件352的突片部35222,轉(zhuǎn)動杠桿件352。杠桿件352的第一臂部\n3521的推動片35212向外推壓托盤5的后側(cè)邊。當卡鎖扣件34的鎖扣部341脫離托盤5的凹口52時,托盤5向外移動,直到第一連動部343移到第二連動部3511的末端,靠近本體32的外側(cè)壁。\n[0119] 盡管在上述實施例中卡鎖扣件34與退卡機構(gòu)35是使用在接收托盤5的卡連接器\n3,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相同的卡鎖扣件34與退卡機構(gòu)35可運用在直接接收電子卡的卡連接器。\n[0120] 一實施例的卡連接器包含一本體和一偵測開關(guān)。偵測開關(guān)包含一彈性件,偵測開關(guān)可偵測電子卡的插入。卡連接器可接收托盤,托盤包含一側(cè)壁,側(cè)壁界定一卡收容空間。\n彈性件包含一頂推部。一缺口形成于托盤的側(cè)壁。頂推部被形成以伸入本體上用于收容托盤的收容空間,及進一步伸入插入托盤的卡收容空間。缺口可避免在托盤插入時彈性件與托盤間的碰觸。此外,缺口可顯露電子卡的一角落部分。電子卡的該角落部分可碰觸和頂推該頂推部,彎曲該彈性件,啟動一插卡信號。\n[0121]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內(nèi)容及技術(shù)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仍可能基于本公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種種不背離本揭露精神的替換及修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不限于實施范例所揭示者,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揭露的替換及修飾,并為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所涵蓋。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1
| | 暫無 |
2001-03-16
| | |
2
| | 暫無 |
1998-11-05
| | |
3
| | 暫無 |
2010-07-22
| | |
4
| | 暫無 |
2006-11-17
| |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