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錄項信息
專利名稱 | 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 |
申請?zhí)?/td> | CN202221906416.6 | 申請日期 | 2022-07-23 |
法律狀態(tài) | 授權 | 申報國家 | 中國 |
公開/公告日 | | 公開/公告號 | |
優(yōu)先權 | 暫無 | 優(yōu)先權號 | 暫無 |
主分類號 | F16C23/04 | IPC分類號 | F;1;6;C;2;3;/;0;4;;;F;1;6;C;3;3;/;1;8;;;F;1;6;C;3;7;/;0;0;;;F;1;6;N;1;5;/;0;0查看分類表>
|
申請人 | 陜西強力興業(y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申請人地址 | 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集賢產業(yè)園振興路1號恒怡創(chuàng)業(yè)基地E棟1F東段
變更
專利地址、主體等相關變化,請及時變更,防止失效 |
權利人 | 陜西強力興業(y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當前權利人 | 陜西強力興業(y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發(fā)明人 | 強昊文 |
代理機構 | 暫無 | 代理人 | 暫無 |
摘要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包括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軸承外圈內壁上固定有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且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內側面與表面織構層貼合,并且表面織構層固定在軸承內圈外表面上,同時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外圈內側,軸承內圈外側面上設置有側限位機構,且側限位機構與限位輪貼合,并且限位輪上固定安裝有阻擋環(huán),限位輪通過連接軸旋轉安裝在軸承外圈外側面上。該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具有側限位結構,能夠對軸承內外圈進行穩(wěn)定的限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水平錯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異常磨損甚至脫離,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
1.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所述軸承外圈(1)內壁上固定有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且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內側面與表面織構層(3)貼合,并且表面織構層(3)固定在軸承內圈(4)外表面上,同時軸承內圈(4)安裝在軸承外圈(1)內側,所述軸承內圈(4)外側面上設置有側限位機構(5),且側限位機構(5)與限位輪(6)貼合,并且限位輪(6)上固定安裝有阻擋環(huán)(7),所述限位輪(6)通過連接軸(8)旋轉安裝在軸承外圈(1)外側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承外圈(1)的寬度小于軸承內圈(4)的寬度,且軸承外圈(1)內側面和軸承內圈(4)外側面均設置為弧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的寬度小于表面織構層(3)的寬度,且表面織構層(3)的寬度大于軸承外圈(1)的寬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側限位機構(5)包括限位環(huán)(501)和散熱孔(502),且限位環(huán)(501)固定安裝在軸承內圈(4)外側弧面上,并且限位環(huán)(501)上開設有散熱孔(502),同時限位環(huán)(501)邊緣與限位輪(6)和阻擋環(huán)(7)貼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孔(502)在限位環(huán)(501)上關于限位環(huán)(501)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且限位環(huán)(501)在軸承內圈(4)外側弧面兩端對稱分布。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輪(6)的側視形狀為“T”字型,且限位輪(6)關于限位環(huán)(501)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
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zhòng)n技術領域\n[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n背景技術\n[0002] 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分為復合材料自潤滑軸承,固體鑲嵌自潤滑軸承,雙金屬材料自潤滑軸承,特殊材料自潤滑軸承,按照不同用途和工況,選用不同的自潤滑軸承,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具有承載能力高,耐沖擊,耐高溫,自潤滑能力強等特點,特別適用于重載,低速,往復或擺動等難以潤滑和形成油膜的場合,也不怕水沖和其它酸液的浸蝕和沖刷,廣泛應用在冶金連鑄機、軋鋼設備、礦山機械、模具、起重機械、紡織機械、風電發(fā)電、船舶、汽輪機、水輪機、注塑機及設備生產流水線中。\n[0003] 現(xiàn)有的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由于沒有設置滾珠和滾柱,在承載設備上使用時,軸承內外圈易產生錯位晃動,輕則出現(xiàn)異常磨損,降低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的使用壽命,重則軸承內外圈脫離,設備故障,針對上述問題,在原有的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n實用新型內容\n[0004]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具有側限位結構,能夠對軸承內外圈進行穩(wěn)定的限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水平錯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異常磨損甚至脫離,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n[0005]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n[0006] 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包括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內壁上固定有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且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內側面與表面織構層貼合,并且表面織構層固定在軸承內圈外表面上,同時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外圈內側,所述軸承內圈外側面上設置有側限位機構,且側限位機構與限位輪貼合,并且限位輪上固定安裝有阻擋環(huán),所述限位輪通過連接軸旋轉安裝在軸承外圈外側面上。\n[0007]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軸承外圈的寬度小于軸承內圈的寬度,且軸承外圈內側面和軸承內圈外側面均設置為弧面。\n[0008]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的寬度小于表面織構層的寬度,且表面織構層的寬度大于軸承外圈的寬度。\n[0009]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側限位機構包括限位環(huán)和散熱孔,且限位環(huán)固定安裝在軸承內圈外側弧面上,并且限位環(huán)上開設有散熱孔,同時限位環(huán)邊緣與限位輪和阻擋環(huán)貼合。\n[0010]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孔在限位環(huán)上關于限位環(huán)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且限位環(huán)在軸承內圈外側弧面兩端對稱分布。\n[0011]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限位輪的側視形狀為“T”字型,且限位輪關于限位環(huán)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n[0012]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為:通過新型的結構設計,增加了側限位結構,能夠對軸承內外圈進行穩(wěn)定的限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水平錯位,避免軸承內外圈出現(xiàn)異常磨損甚至脫離,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n[0013] (1)、通過增大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和表面織構層的接觸面積,并配合側限位機構,保證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除旋轉狀態(tài)外,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不會出現(xiàn)水平錯位或脫離的情況,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n[0014] (2)、通過限位輪、限位環(huán)和連接軸相互配合工作,能夠對限位環(huán)和軸承內圈進行穩(wěn)定的限位,保證軸承內圈不會左右位移,且配合散熱孔,能對限位輪和阻擋環(huán)與限位環(huán)接觸時產生的熱量進行及時導出,保證側限位機構能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n附圖說明\n[0015] 圖1是本實用新型正視結構示意圖;\n[0016] 圖2是本實用新型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n[0017] 圖3是本實用新型限位輪和限位環(huán)側視結構示意圖;\n[0018] 圖4是本實用新型側限位機構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n[0019] 附圖標記:1、軸承外圈;2、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3、表面織構層;4、軸承內圈;5、側限位機構;501、限位環(huán);502、散熱孔;6、限位輪;7、阻擋環(huán);8、連接軸。\n具體實施方式\n[0020]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n[0021] 參照圖1?4,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織物型表面織構摩擦預填充式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包括軸承外圈1、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表面織構層3、軸承內圈4、側限位機構5、限位環(huán)\n501、散熱孔502、限位輪6、阻擋環(huán)7和連接軸8,軸承外圈1內壁上固定有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且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內側面與表面織構層3貼合,并且表面織構層3固定在軸承內圈4外表面上,同時軸承內圈4安裝在軸承外圈1內側,軸承內圈4外側面上設置有側限位機構5,且側限位機構5與限位輪6貼合,并且限位輪6上固定安裝有阻擋環(huán)7,限位輪6通過連接軸8旋轉安裝在軸承外圈1外側面上。\n[0022] 本例的軸承外圈1的寬度小于軸承內圈4的寬度,且軸承外圈1內側面和軸承內圈4外側面均設置為弧面,上述的結構設計能夠提高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嵌套后的穩(wěn)定性。\n[0023] 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的寬度小于表面織構層3的寬度,且表面織構層3的寬度大于軸承外圈1的寬度,上述的結構設計使得軸承內圈4在進行輕微位移時,能與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始終接觸,保證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和表面織構層3能穩(wěn)定工作。\n[0024] 側限位機構5包括限位環(huán)501和散熱孔502,且限位環(huán)501固定安裝在軸承內圈4外側弧面上,并且限位環(huán)501上開設有散熱孔502,同時限位環(huán)501邊緣與限位輪6和阻擋環(huán)7貼合,上述的結構設計能夠對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的相對位置進行限制。\n[0025] 散熱孔502在限位環(huán)501上關于限位環(huán)501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且限位環(huán)501在軸承內圈4外側弧面兩端對稱分布,上述的結構設計使得限位環(huán)501能夠從兩側對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的相對位置進行限制,且能對限位環(huán)501與限位輪6接觸摩擦時產生的熱量進行快速散發(fā)。\n[0026] 限位輪6的側視形狀為“T”字型,且限位輪6關于限位環(huán)501中心等角度密集分布,上述的結構設計能夠對限位環(huán)501進行穩(wěn)定定位,保證限位環(huán)501能夠穩(wěn)定旋轉。\n[002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為:使用本裝置時,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分別與設備的對應結構連接固定,當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出現(xiàn)相對旋轉時,圖2中的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始終與表面織構層3貼合,降低軸承外圈1和軸承內圈4旋轉時的阻力,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正常工作;\n[0028] 而圖1中等角度分布的限位輪6,能夠配合阻擋環(huán)7通過與限位環(huán)501邊緣的緊密貼合,對限位環(huán)501進行阻擋限位,避免安裝有限位環(huán)501的軸承內圈4在工作時振動,與軸承外圈1錯位,造成織物自潤滑材料襯墊2和表面織構層3異常磨損,并能阻止軸承外圈1與軸承內圈4脫離,保證自潤滑關節(jié)軸承整體能長時間穩(wěn)定工作。\n[0029]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依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引用任何外部專利數據!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