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信息
權(quán)利要求
說明書
PDF全文
法律信息
引證文獻
1.一種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并排設(shè)置且相互連通的至少兩層冷凝管,各層所述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管段和連通相鄰所述主冷凝管段的連接管段;
沿著冷媒流動方向,上游的相鄰所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大于下游的相鄰所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各層所述冷凝管的頂部設(shè)置有冷媒入口,底部設(shè)置有冷媒出口,且所述冷凝管從所述冷媒入口至所述冷媒出口的方向迂回延伸。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組件包括兩層所述冷凝管,分別為第一冷凝管和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的所述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管的所述冷媒入口通過連接管連通,且冷媒依次流經(jīng)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貼合連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管的所述主冷凝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凝管的所述主冷凝管段交錯設(shè)置。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至5任一項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管為外層管,所述第二冷凝管為內(nèi)層管,所述內(nèi)層管向所述外層管所在的方向散熱。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管所在層的面積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冷凝管所在層的面積。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各層所述冷凝管的兩側(cè)均設(shè)置有金屬絲。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層所述冷凝管之間的所述金屬絲卡接或者點焊連接。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散熱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段呈圓弧形,且所述連接管段的彎折半徑大于等于10mm。
11.一種水路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壓縮機和如權(quán)利要求1至10任一項所述的散熱組件,所述壓縮機連通于散熱組件。
12.一種飲水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體和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水路組件,所述水路組件設(shè)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
散熱組件、水路組件及飲水機\n技術(shù)領(lǐng)域\n[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制冷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散熱組件、水路組件及\n飲水機。\n背景技術(shù)\n[0002] 隨著家用電器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比如飲水機、冰箱、咖啡機等,家用電器的制冷\n功能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yīng)用。相關(guān)技術(shù)中,飲水機的邦迪管散熱組件主要為單層散熱組\n件,在高度有限的機型中,散熱組件的高度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散熱效率較低,無法滿足工\n作時的散熱要求。\n實用新型內(nèi)容\n[0003]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相關(guān)技術(shù)中存在的技術(shù)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n出一種散熱組件,在散熱組件中,沿著冷媒流動方向,上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大\n于下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有助于提升散熱效率,且多層設(shè)置冷凝管可以解決\n空間受限的問題。\n[0004]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水路組件。\n[0005]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飲水機。\n[0006]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包括:\n[0007] 并排設(shè)置且相互連通的至少兩層冷凝管,各層所述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n凝管段和連通相鄰所述主冷凝管段的連接管段;\n[0008] 沿著冷媒流動方向,上游的相鄰所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大于下游的相鄰所述\n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n[0009]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各層所述冷凝管的頂部設(shè)置有冷媒入口,底部設(shè)\n置有冷媒出口,且所述冷凝管從所述冷媒入口至所述冷媒出口的方向迂回延伸。\n[0010]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散熱組件包括兩層所述冷凝管,分別為第一\n冷凝管和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的所述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管的所述冷媒入口\n通過連接管連通,且冷媒依次流經(jīng)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n[0011]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貼合連接。\n[0012]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冷凝管的所述主冷凝管段和所述第二冷\n凝管的所述主冷凝管段交錯設(shè)置。\n[0013]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冷凝管為外層管,所述第二冷凝管為內(nèi)\n層管,所述內(nèi)層管向所述外層管所在的方向散熱。\n[0014]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冷凝管所在層的面積小于或者等于所述\n第一冷凝管所在層的面積。\n[0015]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各層所述冷凝管的兩側(cè)均設(shè)置有金屬絲。\n[0016]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相鄰兩層所述冷凝管之間的所述金屬絲卡接或者\n點焊連接。\n[0017]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連接管段呈圓弧形,且所述連接管段的彎折\n半徑大于等于10mm。\n[0018]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包括壓縮機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n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所述壓縮機連通于所述散熱組件。\n[0019]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實施例提供的飲水機,包括機體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n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所述水路組件設(shè)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n[0020]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上述一個或多個技術(shù)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shù)效果之一:\n[0021]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包括并排設(shè)置的多層冷凝管,多層冷凝\n管之間相互連通,各層冷凝管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管和連通主冷凝管的連接管段。沿著\n冷媒的流動方向,上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距大于下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之間的間\n距。相鄰的兩個主冷凝管段之間的空間為行間距,行間距可供空氣流通。沿著冷媒的流動方\n向,冷媒的溫度逐漸降低,散熱需求也在變化,若干個行間距設(shè)置為沿排列方向具有縮小的\n趨勢。在散熱組件運行中,冷媒從上游行間距較大的一端輸入,上游的冷媒溫度高,換熱速\n度較快。下游的冷媒溫度較低,采用較小的行間距,冷凝管的布置更為密集,通過提高冷凝\n管與周圍空氣的溫差,有利于提升換熱效率。\n[0022]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n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n附圖說明\n[0023]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相關(guān)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n或相關(guān)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n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n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n[0024]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的立體圖;\n[0025]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的主視圖;\n[0026]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的側(cè)視圖;\n[0027]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的俯視圖;\n[0028]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的立體圖一;\n[0029]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的立體圖二;\n[0030]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中托與支撐件的立體圖;\n[0031]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撐件的俯視圖;\n[0032]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撐件的側(cè)視圖;\n[0033]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體圖一;\n[0034]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體圖二;\n[0035]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側(cè)視圖;\n[0036]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A?A剖面圖;\n[0037]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存水彎的防串溫水路的角度設(shè)置示意圖一;\n[0038] 圖1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存水彎的防串溫水路的角度設(shè)置示意圖二;\n[0039] 圖1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存水彎的防串溫水路的角度設(shè)置示意圖三。\n[0040] 附圖標記:\n[0041] 100、冷凝管;100a、第一冷凝管;100b、第二冷凝管;102、主冷凝管段;104、連接管\n段;106、冷媒入口;108、冷媒出口;\n[0042] 110、連接管;\n[0043] 120、金屬絲;\n[0044] 130、焊接點;\n[0045] 140、輸入過渡管;\n[0046] 150、輸出過渡管;\n[0047] D1、第一間距;D2、第二間距;\n[0048] 0100、中托;0102、第一頂面;\n[0049] 0110、支撐件;0112、容納區(qū);0114、第二頂面;0116、頂板;01162、通孔;01164、避讓缺口;01166、電控盒預(yù)留扣位;0118、側(cè)板;01182、線扣;\n[0050] 0120、水路板;0122、第三水路;01222、第三進水口;01224、第四出水口;0124、第四\n水路;01244、第四進水口;01242、第四出水口;0126、第五水路;01262、第五進水口;01264、\n第五出水口;0128、第六水路;01282、第六進水口;01284、第六出水口;\n[0051] 0130、冷罐;\n[0052] 0140、熱罐;\n[0053] 0150、存水彎;0152、第一支口;0154、第二支口;0156、第三支口;0158、防串溫水\n路;\n[0054] 0160、電控盒;\n[0055] 0170、壓縮機。\n具體實施方式\n[0056] 為使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jié)合實用新型中的附圖,\n對實用新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n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趯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n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n[0057]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shù)語“中心”、“縱向”、“橫向”、\n“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和簡化\n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n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制。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n[0058]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shù)語\n“相連”、“連接”應(yīng)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連接;\n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n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shù)語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具體含\n義。\n[0059]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n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n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n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n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n特征。\n[0060]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shù)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n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jié)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材料或者特\n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shù)語的示\n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jié)構(gòu)、材料或者特\n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jié)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n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n特征進行結(jié)合和組合。\n[0061] 相關(guān)技術(shù)中,飲水機的邦迪管散熱組件主要為單層散熱組件,在高度有限的設(shè)備\n中,散熱組件的高度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散熱效率較低,無法滿足工作時的散熱要求。\n[0062]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請參閱圖1至圖4,包括至少兩\n層冷凝管100。\n[0063] 可以理解的是,散熱組件的工作原理是高溫冷媒在散熱組件的冷凝管100內(nèi)流動,\n外界的空氣接觸冷凝管100,利用冷凝管100進行熱交換,將冷媒的熱量發(fā)散到空氣中,以對\n冷媒降溫。\n[0064]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多層冷凝管100之間并排設(shè)置,在家用電\n器體積有限的情況下,采用多層冷凝管100的設(shè)計,可以增加散熱組件的管路長度,進而提\n升散熱組件的散熱能力,能夠解決高溫下的散熱問題。\n[0065]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具有較小的夾角,多層冷\n凝管100并排設(shè)置之后,體積較小,可以節(jié)省空間。\n[0066]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平行設(shè)置,能夠盡可能地減少空間占\n用。\n[0067]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貼合連接,多層\n冷凝管100之間不存在無效的空間,本實施例散熱組件的厚度與單層散熱組件的厚度差異\n不大,但是換熱路徑較長,冷凝效果較好,能夠解決高溫情況下的散熱問題,可以兼顧散熱\n效率以及空間體積。\n[0068]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各層的冷凝管100均包括并行設(shè)置的多段主冷凝\n管段102和連接管段104,連接管段104設(shè)置在相鄰兩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可以將多個主\n冷凝管段102串聯(lián)在一起。\n[0069] 可以理解的是,如圖1至圖4所示,為了增加冷凝管100的長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n100中流動的時間,以提高換熱量,冷凝管100布置為彎曲形狀,冷凝管100具有多個并行布\n置的主冷凝管段102,多個主冷凝管段102大致布置在一個平面內(nèi)或者弧形曲面內(nèi),通過多\n個連接管段104將多個主冷凝管段102串聯(lián)為一體。\n[0070] 連接管段104為半圓形或者其他曲線形狀,連接管段104的兩端分別連接于相鄰的\n兩個主冷凝管段102,沿多個主冷凝管段102的排布方向,第一個連接管段104連接第一個主\n冷凝管段102和第二個主冷凝管段102的右端,第二個連接管段104連接第二個主冷凝管段\n102和第三個主冷凝管段102的左端,依此類推,形成連續(xù)彎折的冷凝管100,冷凝管100在較\n小的空間內(nèi)取得較大的總長度,有利于提高換熱量。\n[0071] 需要說明的是,相鄰兩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平行設(shè)置或者具有一定的夾角,可以\n根據(jù)需要進行設(shè)置。\n[0072]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管段104呈圓弧形,且連接管段104的彎折半徑大于等于\n10mm。\n[0073] 可以理解的是,連接管段104的兩端分別連接有主冷凝管段102,圓弧形的角度在\n90°至180°之間時,相鄰兩個主冷凝管段102可以并行設(shè)置,進而使冷凝管100在工作層內(nèi)迂\n回排布。\n[0074] 沿著冷媒傳輸?shù)姆较?,連接管段104可以將上游主冷凝管段102內(nèi)的冷媒傳輸至下\n游主冷凝管段102內(nèi),因此降低連接管段104內(nèi)的流動阻力,有助于冷媒的傳輸以及散熱組\n件的高效散熱。\n[0075] 連接管段104的彎折半徑較小時,可以在單位體積內(nèi)設(shè)置更多的主冷凝管段102,\n進而提升散熱組件的換熱效率。然而,受到工藝的限制,連接管段104在彎折時會出現(xiàn)扁管\n的情況,且隨著彎折半徑的減小,連接管段104的扁管率逐漸增加。連接管段104出現(xiàn)扁管\n后,內(nèi)徑減小,進而影響冷媒的流動,導(dǎo)致散熱組件的散熱效率下降。因此,連接管段104的\n最小彎折半徑要受到限制,彎折半徑要大于等于10mm,滿足工藝制作的極限,避免出現(xiàn)扁管\n的情況,以保證冷媒在連接管段104內(nèi)順利流通。\n[0076] 散熱組件接收來自壓縮機0170輸送的高溫冷媒,冷媒在散熱組件內(nèi)流動時,向外\n散發(fā)熱量,冷媒的溫度同步降低。\n[0077]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多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具有間距,沿著冷媒流動\n方向,冷媒的溫度逐漸降低,相鄰兩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間距在發(fā)生變化。\n[0078] 可以理解的是,如圖1至圖4所示,相鄰的兩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空間為行間\n距,行間距可供空氣流通。由于冷媒溫度的變化,散熱需求也在變化,若干個行間距設(shè)置為\n沿排列方向具有縮小的趨勢,即上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間距大于下游的相鄰主\n冷凝管段102之間的間距,詳見圖2和圖3中的第一間距D1以及第二間距D2。\n[0079] 在散熱組件運行中,冷媒從冷凝管100上行間距較大的一端輸入,也即散熱組件上\n行間距較大的一端處的冷媒溫度高,換熱速度較快。散熱組件上冷媒溫度較低的一端,采用\n較小的行間距,冷凝管100的布置更為密集,通過提高冷凝管100與周圍空氣的溫差,有利于\n提升換熱效率。\n[0080]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游的相鄰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間距為下游的相鄰主冷凝管\n段102之間的間距的1至2.5倍。\n[0081] 在飲水機中,散熱組件通常是豎向布置,冷媒可以從散熱組件的底部向頂部流動,\n也可以從散熱組件的頂部向底部流動。\n[0082]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層冷凝管100的頂部設(shè)置有冷媒入口106,底部設(shè)置有冷媒出\n口108,冷凝管100在冷媒入口106至冷媒出口108的方向迂回延伸。\n[0083] 可以理解的是,冷凝管100在冷媒入口106至冷媒出口108的方向迂回延伸,可以增\n加冷凝管100的管路長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100中流動的時間,以提高換熱量。同時,由于\n冷媒在冷凝管100內(nèi)自下至上運動時阻力較大,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將各層冷凝管100的\n冷媒入口106設(shè)置在頂部,冷媒出口108設(shè)置在底部,冷媒在各層冷凝管100中均自上至下流\n動。\n[0084] 冷媒從冷凝管100的頂部輸入,底部輸出,冷凝管100的頂部行間距較大,對應(yīng)的冷\n媒溫度高,換熱速度較快。冷凝管100的底部行間距較小對應(yīng)的冷媒溫度較低,通過密集布\n置主冷凝管段102,提高冷凝管100與周圍空氣的溫差,有利于提升換熱效率。\n[0085]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散熱組件包括多個并排設(shè)置的冷凝管100,以提高冷媒\n在冷凝管100內(nèi)的流通長度以及時間。\n[0086] 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包括兩層冷凝管100,分別為第一冷凝管100a和第二冷\n凝管100b,第一冷凝管100a和第二冷凝管100b的頂部均形成有冷媒入口106,底部均形成有\(zhòng)n冷媒出口108。第一冷凝管100a和第二冷凝管100b并排設(shè)置,兩個冷媒出口108均位于底部。\n[0087] 在相關(guān)技術(shù)中,冷媒沿著第一冷凝管100a的冷媒入口106進入,沿著第一冷凝管\n100a的冷媒出口108流出,然后按照最近的距離進入第二冷凝管100b的冷媒出口108,最后\n沿著第二冷凝管100b的冷媒入口106流出。在上述方案中,冷媒經(jīng)歷了一個完整的自下至上\n的流動過程,冷媒的流動阻力較大,換熱效率較低。\n[0088] 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第一冷凝管100a的冷媒出口108通過連接管110連通于\n第二冷凝管100b的冷媒入口106,冷媒在第二冷凝管100b中仍然可以自上至下運動,冷媒流\n動時受到的阻力較小,散熱組件的換熱效率較高。\n[0089]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管110為直管,直管盡可能地縮短了冷媒自下至上流動的路\n徑長度,進而提升了散熱組件的換熱效率。\n[0090] 可以理解的是,相鄰的兩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空間為行間距,行間距可供空氣\n流通。散熱組件具有多個并排設(shè)置的冷凝管100,冷凝管100在布置時,各層冷凝管100具有\(zhòng)n內(nèi)外順序。外層冷凝管100可以直接將熱量傳遞至空氣,內(nèi)層冷凝管100需要將熱量傳遞至\n外層冷凝管100之后,才能將熱量散發(fā)至外部空氣中。\n[0091]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冷凝管100a的主冷凝管段102和第二冷凝管100b的主冷凝\n管段102交錯設(shè)置。\n[0092]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冷凝管100b的主冷凝管段102對應(yīng)于第一冷凝管100a的主冷\n凝管段102的兩側(cè)的間隙,第二冷凝管100b的主冷凝管段102可以沿著間隙直接與外部空氣\n發(fā)生熱量交換,提升了散熱組件的散熱效率。\n[0093] 冷媒依次流經(jīng)第一冷凝管100a和第二冷凝管100b,第一冷凝管100a處于冷媒流動\n的上游,第二冷凝管100b處于冷媒流動的下游,因此第一冷凝管100a內(nèi)的溫度較高,第二冷\n凝管100b內(nèi)的溫度較低。\n[0094]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冷凝管100a為外層管,第二冷凝管100b為內(nèi)層管,即散熱組\n件安裝在家用電器內(nèi)時,第一冷凝管100a位于靠近外部空氣的一側(cè),第二冷凝管100b向第\n一冷凝管100a所在的方向散熱。\n[0095]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凝管100a的溫度較高,第二冷凝管100b的溫度較低,將第一\n冷凝管100a設(shè)為外層管,可以提升散熱組件的散熱效率。\n[0096] 設(shè)置第二冷凝管100b的目的在于增加散熱組件的管路長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n100中流動的時間,以提高換熱量,因此第二冷凝管100b的管路長度要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diào)\n整。\n[0097]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冷凝管100b所在層的面積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冷凝管100a所\n在層的面積。\n[009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凝管100a為外層管,發(fā)揮主散熱作用,第二冷凝管100b進行\(zhòng)n輔助散熱。在發(fā)熱功率確定的情況下,可以調(diào)整散熱組件的管路長度,第二冷凝管100b可以\n設(shè)置半層,也可以設(shè)置整層,當(dāng)然也可以是其它比例。\n[0099]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層的冷凝管100的兩側(cè)均設(shè)置有金屬絲120。\n[0100] 可以理解的是,金屬絲120可以對冷凝管100起到固定和支撐的作用,在冷凝管100\n包括多個主冷凝管段102的情況下,金屬絲120可以固定多個主冷凝管段102之間的間距,同\n時還可以發(fā)揮散熱的作用。\n[0101] 金屬絲120通常采用鋼絲,鋼絲貼合在冷凝管100的表面,通過焊接、粘貼或者纏繞\n的方式實現(xiàn)鋼絲與冷凝管100的連接,而且保持鋼絲與冷凝管100接觸以傳遞熱量。鋼絲可\n以采用多種形態(tài),比如鋼絲為平直線形,并且通過焊接固定在冷凝管100的兩側(cè),或者鋼絲\n為螺旋線形,并且貼合在冷凝管100的表面,具有更大的散熱面積。鋼絲分為光亮鋼絲和黑\n鋼絲,光亮鋼絲采用酸洗工藝制造,優(yōu)點是表面干凈、沒有潤滑劑殘留,焊接時基本無煙,不\n脫焊,鹽霧試驗合格;黑鋼絲的優(yōu)點是容易大批量生產(chǎn),公差范圍易控制,生產(chǎn)成本低。\n[0102]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金屬絲120并列設(shè)置時,形成格柵狀結(jié)構(gòu)。\n[0103]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金屬絲120互相平行以及垂直設(shè)置,形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n[0104] 每層冷凝管100的兩側(cè)均設(shè)置有金屬絲120,為了保持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貼\n合連接,需要盡可能減小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的兩層金屬絲120的間距。\n[0105]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的兩層金屬絲120通過卡接或者點焊連\n接,不需要設(shè)置其它連接結(jié)構(gòu),盡可能縮小了相鄰兩層冷凝管100之間的間距,有助于縮小\n散熱組件的厚度尺寸。\n[0106] 請參閱圖4,兩層金屬絲120之間通過點焊連接時,金屬絲120之間形成有焊點130。\n[0107] 在兩層金屬絲120之間通過卡扣連接時,盡可能通過金屬絲120的自身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卡\n接,不增加額外的厚度尺寸。\n[0108] 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還包括輸入過渡段140和輸出過渡段150,輸入過渡段\n140連通于第一冷凝管100a的冷媒入口106,輸出過渡段連通于第二冷凝管100b的冷媒出口\n108。\n[0109] 可以理解的是,輸入過渡段140和輸出過渡段150可以使散熱組件連通于壓縮機\n0170,有助于散熱組件以及壓縮機0170的合理布局。\n[0110]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包括壓縮機0170和根據(jù)本實用\n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散熱組件,壓縮機0170連通于散熱組件。\n[0111] 可以理解的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多層冷凝管100之間并排\n設(shè)置,在家用電器體積有限的情況下,采用多層冷凝管100的設(shè)計,可以增加冷凝管100的管\n段長度,進而提升散熱組件100的散熱能力,能夠解決高溫下的散熱問題。相鄰兩層冷凝管\n100之間貼合連接,散熱組件管100之間不存在無效的空間,散熱組件的厚度與單層散熱組\n件的厚度差異不大,但是換熱路徑較長,冷凝效果較好,能夠解決高溫情況下的散熱問題,\n可以兼顧散熱效率以及空間體積。\n[0112]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實施例提供的飲水機,包括機體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n方面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水路組件設(shè)置在機體內(nèi)。\n[0113] 可以理解的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飲水機,多層冷凝管100之間并排設(shè)\n置,在家用電器體積有限的情況下,采用多層冷凝管100的設(shè)計,可以增加冷凝管100的管段\n長度,進而提升散熱組件100的散熱能力,能夠解決高溫下的散熱問題。相鄰兩層冷凝管100\n之間貼合連接,散熱組件管100之間不存在無效的空間,散熱組件的厚度與單層散熱組件的\n厚度差異不大,但是換熱路徑較長,冷凝效果較好,能夠解決高溫情況下的散熱問題,可以\n兼顧散熱效率以及空間體積。\n[0114]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請參閱圖5至圖16,還包括中托0100、支\n撐件0110、水路板0120、冷罐0130以及熱罐0140。\n[0115] 為了方便對技術(shù)方案的描述,本實施例中定義豎直方向為水路組件底部至頂部之\n間的方向,橫向方向為水路組件左側(cè)至右側(cè)之間的方向,縱向方向為水路組件前側(cè)至后側(cè)\n之間的方向。\n[0116] 中托0100形成有第一頂面0102,第一頂面0102相對平整或者具有安裝位置,用于\n固定熱罐0140以及壓縮機0170等結(jié)構(gòu)。中托0100為板狀結(jié)構(gòu)或者至少頂部平整的其它異形\n結(jié)構(gòu)。\n[0117] 支撐件0110設(shè)置在中托0100的上方且連接于第一頂面0102,支撐件0110和第一頂\n面0102之間形成有容納區(qū)0112。支撐件0110背向中托0100的一側(cè)形成有第二頂面0114,第\n二頂面0114處可以安裝冷罐0130等其它結(jié)構(gòu)。\n[0118] 冷罐0130連接于第二頂面0114,熱罐0140設(shè)置在容納區(qū)0112內(nèi),冷罐0130和熱罐\n0140設(shè)置在支撐件0110的不同側(cè)。同時,水路板0120內(nèi)部形成有多條水路,冷罐0130和熱罐\n0140之間通過水路連接,可以使水在冷罐0130以及熱罐0140內(nèi)出入。\n[0119]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設(shè)置在第二頂面0114處,支撐件0110可以確保冷罐0130\n與熱罐0140之間具有高度差,進而確保冷罐0130內(nèi)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具有足夠的出水量。\n[0120] 在一些實施例中,冷罐0130與冷罐的出水口之間具有至少50cm的高度差,可以使\n冷罐0130的出水流量達到1.2L/min。\n[0121] 中托0100和支撐件0110組成主體框架結(jié)構(gòu),支撐件0110可以確定冷罐0130與熱罐\n0140的位置關(guān)系,有助于水路組件的模塊化組裝。同時,中托0100和支撐件0110有助于增加\n水路組件的體積,可以預(yù)留更多部件的安裝位置。\n[0122] 冷罐0130與熱罐0140之間通過水路板0120連接,減少了水管的設(shè)置,不僅提升了\n水路組件的密封性,還提升了組裝過程的便捷性。\n[0123]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支撐件0110設(shè)置在中托0100的上方且連\n接于第一頂面0102,支撐件0110與第一頂面0102之間形成的容納區(qū)0112,容納區(qū)0112可以\n用于放置熱罐0140等部件。\n[0124] 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件0110包括頂板0116和側(cè)板0118,側(cè)板0118的數(shù)量至少為\n兩個,連接于頂板0116的邊緣。\n[0125] 可以理解的是,頂板0116和兩個側(cè)板0118形成拱形的結(jié)構(gòu),兩個側(cè)板0118和頂板\n0116之間的位置形成容納區(qū)0112,熱罐0140以及下文提到的壓縮機0170設(shè)置在容納區(qū)0112\n內(nèi)。頂板0116遠離第一頂面0102的一側(cè)形成第二頂面0114,冷罐0130安裝在頂板0116的上\n方。\n[0126] 支撐件0110包括頂板0116以及側(cè)板0118,可以將冷罐0130和熱罐0140按照相對位\n置進行固定,組裝時較為方便。冷罐0130和熱罐0140之間通過水路板0120連接,組裝效率較\n高,提升了水路組件的防漏水性能。\n[0127] 在一些實施例中,水路板0120內(nèi)形成有第三水路0122、第四水路0124、第五水路\n0126和第六水路0128。\n[0128] 第三水路0122形成有第三進水口01222和第三出水口01224,第三出水口01224連\n通于熱罐0140的進水口,用于向熱罐0140補充水源。\n[0129] 第四水路0124形成有第四進水口01244和第四出水口01242,第四進水口01244連\n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用以接收冷罐0130內(nèi)的飲用水。\n[0130] 第五水路0126形成有第五進水口01262和第五出水口01264,第五進水口01262連\n通于熱罐0140的出水口,熱水沿著第五出水口01264流出。\n[0131] 第六水路0128形成有第六進水口01282和第六出水口01284,第六進水口01282連\n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冷水沿著第六出水口01284流出。\n[0132] 需要說明的是,冷罐0130具有至少兩個出水口,其中一個出水口連通于第四進水\n口01244,用于向熱罐0140補充飲用水,其中另一個出水口連通于第六進水口01282,用以向\n第六水路0128提供冷水。\n[0133] 在一些實施例中,水路板0120還包括其它水路,以實現(xiàn)冷水和熱水的流動以及循\n環(huán)等。\n[0134]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第三出水口01224連通于熱罐0140的進\n水口,第四進水口01244連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第三進水口01222和第四出水口01242相\n鄰設(shè)置且連接于存水彎0150。\n[0135]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接收外部飲用水,飲用水一部分留在冷罐0130的冰膽內(nèi),\n另一部分沿著第四水路0124流入存水彎0150內(nèi)。第三進水口01222連通于存水彎0150,進而\n向熱罐0140內(nèi)補充飲用水。存水彎0150可以避免冷罐0130與熱罐0140直接連接,進而避免\n兩者之間出現(xiàn)串溫,有助于降低水路組件的能耗。同時,第三進水口01222和第四出水口\n01242相鄰設(shè)置,可以使水路組件的供水管線更加精簡,有助于模塊化組裝以及縮小體積。\n[0136] 在一些實施例中,存水彎0150形成有第一支口0152、第二支口0154以及第三支口\n0156,第一支口0152、第二支口0154和第三支口0156之間相互連通。第一支口0152連通于第\n三進水口01222,第二支口0154連通于第四出水口01242,第三支口0156適于釋放溫水,第一\n支口0152和第二支口0154之間形成有防串溫水路0158。\n[0137] 可以理解的是,在防串溫水路0158內(nèi),飲用水暫時蓄積,可以阻擋熱罐0140內(nèi)的熱\n量向冷罐0130內(nèi)傳遞,可以避免冷罐0130內(nèi)的溫度升高,進而降低了水路組件的能耗。與此\n同時,在存水彎0150處,飲用水接收來自熱罐0140內(nèi)的熱量形成溫水,溫水可以沿著第三支\n口0156釋放,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水溫選擇。\n[0138] 在一些實施例中,防串溫水路0158為迂回水路,防串溫水路0158在第一支口0152\n和第二支口0154之間形成U型管結(jié)構(gòu),U型管內(nèi)形成U型水柱,可以避免熱量在第三進水口\n01222和第四出水口01242之間傳遞,進而防止熱罐0140和冷罐0130之間出現(xiàn)串溫。\n[0139] 需要說明的是,存水彎0150設(shè)置在頂板0116的一側(cè),不會增加支撐件0110的高度,\n可以保持水路組件的結(jié)構(gòu)緊湊。\n[0140] 以下內(nèi)容對存水彎0150設(shè)計的必要性、工作原理以及角度設(shè)置進行詳細描述:\n[0141] 存水彎0150設(shè)計的必要性:第三水路0122形成有第三進水口01222和第三出水口\n01224,第三出水口01224連通于熱罐0140的進水口,用于向熱罐0140補充水源。熱罐0140內(nèi)\n的水溫升高時,熱水的體積會發(fā)生膨脹,水的溫度加熱到90攝氏度以上時,熱水膨脹系數(shù)在\n5%至10%之間。因此,在熱罐0140內(nèi)注滿水時,加熱后膨脹的熱水將會沿著第三水路0122\n倒流,導(dǎo)致第三水路0122、第四水路0124以及冷罐0130內(nèi)的水溫上升,即出現(xiàn)串溫現(xiàn)象,嚴\n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能耗。\n[0142] 存水彎0150的工作原理:在熱罐0140的進水水路上設(shè)置具有一定容積的存水彎\n0150,熱水升溫膨脹后,膨脹的部分可以進入存水彎0150內(nèi)暫存,熱水不會沿著熱罐0140的\n進水水路倒流至冷罐0130,可以避免出現(xiàn)串溫現(xiàn)象。\n[0143] 假設(shè)存水彎0150的容量為Q1,熱罐0140的容量為Q2,水加熱后的膨脹系數(shù)為K,水\n的溫度加熱到90攝氏度以上時,膨脹系數(shù)K在5%至10%之間。熱罐0140內(nèi)的水加熱升溫時,\n為了避免熱水倒流,則需要滿足以下關(guān)系:\n[0144] Q1≥K*Q2\n[0145] 在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存水彎0150的容量Q1可以更大一些,優(yōu)選:\n[0146] Q1≥2*K*Q2\n[0147] 即,存水彎0150預(yù)留2倍的膨脹容量。\n[0148] 存水彎0150的角度設(shè)置:在熱罐0140的容量為1000ml,防串溫水路0158的容量為\n80ml以及進水溫度為25攝氏度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得出以下結(jié)果:\n[0149] 在第一種情況下,請參閱圖14,防串溫水路0158與熱罐0140的進水水路水平連通,\n即不存在防串溫結(jié)構(gòu),第四水路0124內(nèi)的進水溫度可以達到53攝氏度,存在嚴重的串溫現(xiàn)\n象。\n[0150] 在第二種情況下,請參閱圖15,防串溫水路0158與熱罐0140的進水水路呈45°連\n通,即防串溫水路0158傾斜設(shè)置,第四水路0124內(nèi)的進水溫度可以達到35攝氏度,存在串溫\n現(xiàn)象。\n[0151] 在第三種情況下,請參閱圖16,防串溫水路0158與熱罐0140的進水水路呈90°連\n通,即防串溫水路0158為U型水路時,第四水路0124內(nèi)的進水溫度為26攝氏度,與初始進水\n溫度25攝氏度相比,基本不存在串溫現(xiàn)象,因此優(yōu)選具有豎直結(jié)構(gòu)的U型防串溫水路。\n[0152]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防串溫水路0158為設(shè)置有單向閥的水路,能夠避免熱罐0140\n內(nèi)的熱量傳遞至冷罐0130內(nèi)。\n[0153] 水路板0120連接于第二頂面0114,冷罐0130連接于水路板0120背向第二頂面0114\n的一側(cè),熱罐0140連接于水路板0120背向冷罐0130的一側(cè),進而實現(xiàn)水路組件的模塊化組\n裝。\n[0154] 在水路板0120連接于第二頂面0114的情況下,頂板0116對應(yīng)于熱罐0140的進水口\n和出水口的位置形成有通孔01162和避讓缺口01164。熱罐0140的進水口和出水口處形成有\(zhòng)n導(dǎo)管,導(dǎo)管穿設(shè)于通孔01162或者避讓缺口01164,然后連接于水路板0120,此時不需要設(shè)置\n多余的供水管線。\n[0155] 可以理解的是,在頂板0116上形成有通孔01162或者避讓缺口01164的情況下,水\n路板0120、冷罐0130以及熱罐0140之間的組裝效率更高,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有利于水路組件的\n自動化生產(chǎn)。\n[0156] 在一些實施例中,水路組件上還設(shè)置有電控盒0160,電控盒0160用于對水路組件\n的進出水以及溫度進行控制。頂板0116上形成有電控盒預(yù)留扣位01166,可以實現(xiàn)電控盒\(zhòng)n0160的組裝,電控盒預(yù)留扣位01166可以充分利用頂板0116上的空閑區(qū)域,可以使水路組件\n更加精簡。\n[0157]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支撐件0110的一側(cè)設(shè)置有線扣01182,在頂板0116上安裝有電\n控盒0160的情況下,電控盒0160內(nèi)的排線插設(shè)在線扣01182內(nèi),線扣01182可以使水路組件\n更加簡潔。\n[0158] 可以理解的是,線扣01182靠近電控盒0160所在的位置設(shè)置,能夠使連接電控盒\(zhòng)n0160的排線集中布設(shè)在一起,避免排線凌亂,有助于水路組件的模塊化組裝。\n[0159] 支撐件0110用以維持冷罐0130和熱罐014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保障冷罐0130的\n出水量。冷罐0130和熱罐0140之間通過水路板0120連接,可以在熱罐0140的下方設(shè)置引腳\n或者支腿等,確保熱罐0140與水路板0120的連通。\n[0160] 在一些實施例中,沿豎直方向,支撐件0110與中托0100的總高度為H1,熱罐的高度\n為H2,H1與H2的比值在1~5之間。\n[0161] 可以理解的是,支撐件0110與中托0100構(gòu)成了水路組件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高\n度確定時,可以實現(xiàn)產(chǎn)品的標準化生產(chǎn)與組裝。\n[0162] 在一些實施例中,沿橫向方向,中托0100的長度為L1,支撐件0110的長度為L2,L1\n與L2的比值在1~5之間。\n[0163] 可以理解的是,水路組件的主框架由支撐件0110的側(cè)板0118與中托0100的兩側(cè)固\n定形成,為了方便中托0100與側(cè)板0118的自動化裝配,避免組裝時產(chǎn)生干涉,支撐件0110的\n整體長度要小于中托0100的長度。同時,支撐件0110的下方形成有放置熱罐0140的容納區(qū)\n0112,支撐件0110的整體長度還要滿足容納區(qū)0112的尺寸要求,因此L1與L2的比值在1~5\n之間。\n[0164] 在一些實施例中,沿縱向方向,中托0100的寬度為W1,兩個側(cè)板0118包括相對設(shè)置\n的第一側(cè)板和第二側(cè)板,第一側(cè)板的寬度為W2,第二側(cè)板的寬度為W3,W1與W2的比值在1~\n10之間,W2與W3的比值在1~5之間。\n[0165]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連接于第四進水口01244,用于向熱罐0140內(nèi)補充飲用\n水。冷罐0130還連接于第六進水口01282,用于將冷罐0130內(nèi)冷水排出,以供用戶使用。熱罐\n0140連接于水路板0120上的第五進水口01262,用以將熱罐0140內(nèi)的熱水排出,以供用戶使\n用。熱罐0140還連接于水路板0120上的第三出水口01224,用以接收外部飲用水。\n[0166] 為了提高水路組件整體模塊的強度以及實現(xiàn)冷罐0130與熱罐0140之間的連接,中\(zhòng)n托0100需要覆蓋上述進、出水口所處的孔位,進而提高水路組件整體模塊的連接強度。\n[0167] 防串溫水路0158是上下迂回設(shè)置的水路,頂板0116需要避開該結(jié)構(gòu)。同時為了降\n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費,支撐件0110的一側(cè)寬度較小。因此,W1與W2的比值在1~10\n之間,W2與W3的比值在1~5之間。\n[0168]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包括冷罐0130以及熱罐0140,第五出水\n口01264形成熱水的供水口,第六出水口01284形成冷水的供水口,第三支口0156形成溫水\n的供水口,不同的供水口連接于轉(zhuǎn)接水路板,可以為用戶提供不同溫度的飲用水。\n[0169] 在一些實施例中,水路組件包括制冷循環(huán),制冷循環(huán)包括壓縮機0170、蒸發(fā)器以及\n散熱組件等。蒸發(fā)器和散熱組件連接于壓縮機0170,壓縮機0170工作時對冷媒施加壓力,冷\n媒受到擠壓后溫度上升,熱量沿著散熱組件向外部輻射。散熱后的空氣體積再次增大時,溫\n度急劇降低,在蒸發(fā)器處形成低溫循環(huán)。蒸發(fā)器設(shè)置在冷罐0130內(nèi),可以降低冷罐0130內(nèi)的\n水溫。散熱組件包括迂回設(shè)置的冷凝管100等,設(shè)置在支撐件0110的一側(cè),壓縮機0170設(shè)置\n在容納區(qū)0112內(nèi),散熱組件和壓縮機0170均不會增加水路組件的體積,在模塊化組裝后結(jié)\n構(gòu)更加緊湊,布局更加合理。\n[0170]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路組件,第六出水口01284用于向用戶提供冷水,\n第五出水口01264用于向用戶提供熱水,第三支口0156用于向用戶提供溫水,為了實現(xiàn)水路\n組件的模塊化組裝,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0156同向設(shè)置,方便\n了轉(zhuǎn)接水路板以及水龍頭的安裝,提升了水路組件的組裝效率。\n[0171]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0156均向上\n開口設(shè)置,轉(zhuǎn)接水路板自上至下扣合在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n0156上。\n[0172]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n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實用新型\n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引用任何外部專利數(shù)據(jù)!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