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錄項信息
專利名稱 | 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 |
申請?zhí)?/td> | CN201310540080.5 | 申請日期 | 2013-11-05 |
法律狀態(tài) | 授權 | 申報國家 | 中國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13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09542A |
優(yōu)先權 | 暫無 | 優(yōu)先權號 | 暫無 |
主分類號 | C02F3/12 | IPC分類號 | C;0;2;F;3;/;1;2查看分類表>
|
申請人 |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 | 申請人地址 |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區(qū)朝陽西路51號
變更
專利地址、主體等相關變化,請及時變更,防止失效 |
權利人 |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 | 當前權利人 | 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 |
發(fā)明人 | 徐軍;王開春;董自斌;李學字;云干;楊志林;劉志奎;李坤;張彬彬;趙焰 |
代理機構 | 連云港潤知專利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 | 劉喜蓮 |
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悶曝兩個階段;富集培養(yǎng)是以高鹽環(huán)境樣品中耐鹽微生物群為富集培養(yǎng)對象進行培養(yǎng),得到含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液;悶曝是對富集培養(yǎng)得到的混合液在曝氣條件下繼續(xù)培養(yǎng),促使耐鹽微生物群形成菌膠團,并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整個培養(yǎng)過程為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培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中無機鹽濃度為1~25%,且培養(yǎng)在敞開環(huán)境下進行。利用本發(fā)明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耐鹽范圍寬、抗鹽度沖擊能力強,可用于總鹽1~25%的高鹽有機廢水的生化處理。
1.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
(1)富集培養(yǎng)是以高鹽環(huán)境樣品中耐鹽微生物群為富集培養(yǎng)對象進行培養(yǎng),得到含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液;富集培養(yǎng)階段得到混合液中的耐鹽微生物群的生物量MLSS>500mg/L后,再降低有機負荷進行悶曝;
(2)悶曝是對富集培養(yǎng)得到的混合液在曝氣條件下繼續(xù)培養(yǎng),促使耐鹽微生物群形成菌膠團,并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悶曝階段的F/M低于富集培養(yǎng)階段的F/M;
(3)整個培養(yǎng)過程為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培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中無機鹽濃度為1 25%,且培~
養(yǎng)在敞開環(huán)境下進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鹽環(huán)境樣品來源但不限于:海洋、死海、微咸水湖、咸水湖、鹽湖、鹽田、鹽堿地、鹽礦、鹽井、曬鹽場、腌制品、高鹽廢水、土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所用的有機碳來源按需要添加;且B/C≥0.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C≥0.4。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按需添加N、P、K、S、Ca、Mg、Fe、Ni、Co、Cu、Zn、Mo、Mn、B及其它營養(yǎng)元素中的一種或多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按需要添加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果汁、蔬菜汁、血清、牛奶或其它生物提取物中的一種或多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pH為5.0~9.5;溫度為5~15℃或者15~40℃或者40℃~55℃;溶解氧為0.5~5.0mg/L。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pH為7.5~8.5。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體系中的無機鹽為氯化鈉、硫酸鈉、氯化鈣及其它無機鹽中的一種或多種。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進一步培養(yǎng)馴化,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濃度和降解有機物的能力。
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n技術領域\n[0001] 本發(fā)明屬于廢水生化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高含鹽有機廢水生化處理所需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培養(yǎng)方法。\n背景技術\n[0002] 高鹽廢水是指水中無機鹽質量分數大于1%的廢水,其來源包括:(1)海水利用:海水加工、海產養(yǎng)殖和海水代用排放產生的廢水;(2)工業(yè)廢水:食品、石油、化工、印染、造紙、皮革、制藥、發(fā)酵等行業(yè)廣泛產生高含鹽高濃有機廢水;(3)其它:船舶壓艙水、廢水最小化產生的含鹽水(垃圾滲濾液、反滲透濃排水)、大型船艦生活污水。高鹽廢水量大來源廣,直接排放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n[0003] 目前高鹽廢水處理方法主要包括物化方法、生化方法及其組合工藝。物化方法包括蒸發(fā)、膜分離、離子交換、高級氧化、電解等,大部分是先除鹽再生化處理。由于除鹽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均很高,而且除鹽產生的蒸發(fā)母液、固體鹽、反滲透濃縮液仍然量大而且有機物濃度更高,最終變成固廢需要進一步處理。因此,目前針對高鹽廢水的除鹽工藝大多只是將污染物轉移,未根本解決高鹽廢水的污染問題。若要將除鹽產生的濃縮物進行處理,處理費用將在蒸發(fā)費用的基礎上再增加幾倍。\n[0004] 在沿海地區(qū),若能將高鹽廢水中的有機物和營養(yǎng)物質降低到排放標準規(guī)定的限值以下,直接排海不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大的影響;在內陸地區(qū),必須同時除去高鹽廢水中的無機鹽、有機物和營養(yǎng)物才能排放,否則任何偏頗的處理或管理方式都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在沿海地區(qū),若采用生化方法及其組合工藝將高鹽廢水中的污染物物和營養(yǎng)物處理到排放標準限值以下,可直接排放,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鹽廢水處理的投資和運行費用;在內陸地區(qū),若采用基于生化及其組合工藝將高鹽廢水凈化處理后,再采用膜法、蒸發(fā)或其它工藝進行除鹽,,回收得到的無機鹽稍作精制或不做精制即可作為較高純度的工業(yè)鹽,由此可抵消部分除鹽投資和運行費用,而且從根本上避免了固廢的產生、污染物的轉移和二次污染的可能性。\n[0005] 相對于物化方法,生化處理一般更為經濟友好,是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處理方法的首要選擇;但是,傳統觀點和工程實踐均認為:高鹽濃度對普通微生物細胞的生長代謝具有抑制或毒害作用,高鹽環(huán)境下生化處理效率和穩(wěn)定性都較差。因此,普通生化法不能直接用于高鹽廢水處理,必須獲得耐鹽微生物或提高活性污泥的耐鹽能力,才能夠適應高鹽廢水生化處理的需要。目前,高鹽廢水生化處理的主要方法包括:鹽度馴化、稀釋生化、選擇耐鹽度高的生化工藝、接種嗜鹽菌強化生物處理。\n[0006] 鹽度馴化普通活性污泥可以使其獲得一定的耐鹽能力,但依靠馴化獲得的耐鹽能力很有限,一般不超過3.5%,最高不超過5%;而且,馴化獲得的活性污泥耐鹽能力不穩(wěn)定、抗鹽度沖擊能力差;其缺點還包括馴化時間長、在高鹽環(huán)境下處理效率下降、出水渾濁、污泥沉降性差、受淡水沖擊后耐鹽能力容易喪失等。先稀釋再生化可以避免高鹽濃度對微生物的抑制和毒害作用,但廢水處理投資和運行費用都增加,只適用于水量小且有其它低鹽廢水來源進行稀釋的情況。不同生化工藝的耐鹽能力不同,同濟大學環(huán)境生物教學實驗室指出,曝氣生物濾池及其它膜法工藝具有相對較高的耐鹽能力。嗜鹽菌能夠在高鹽環(huán)境下進行正常的生長代謝,因此嗜鹽菌處理高鹽廢水不會受到高濃度無機鹽的抑制。目前有關接種嗜鹽菌菌劑到普通活性污泥中處理高鹽有機廢水的相關研究愈來愈多,但相關成熟的工程成功案例仍然很少,主要停留在實驗室階段。\n[0007] 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歷史100年有余,但高鹽廢水處理領域卻鮮有進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傳統方法具有一些認識、理論或實現方法上的缺陷,導致目前仍然沒有出現一種簡單且能工程化實施的耐鹽活性污泥的培養(yǎng)方法:\n[0008] (1)耐鹽微生物和非耐鹽微生物的耐鹽范圍和耐鹽能力具有本質區(qū)別。普通活性污泥長期處理低鹽廢水,因此其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構成中缺乏耐鹽能力強的嗜鹽微生物,只有少部分弱耐鹽微生物;因此鹽度馴化雖可以使活性污泥獲得一定耐鹽能力,但會造成大量非耐鹽微生物的死亡,而那些具有一定耐鹽能力的微生物,其生長代謝能力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n[0009] (2)生化處理系統發(fā)揮穩(wěn)定的處理效果依賴于活性污泥法中多種微生物種群構成的復雜生態(tài)系統及其相互作用,鹽度馴化破壞了普通非耐鹽微生物形成的高度穩(wěn)定的微生物群落結構。鹽度馴化過程促使活性污泥中的少數弱嗜鹽微生物和耐鹽微生物獲得競爭優(yōu)勢,但由于種類太少、馴化時間往往不夠,而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種群群落結構,從而導致處理效率不高且效果不穩(wěn)定。\n[0010] (3)包括活性污泥在內,環(huán)境微生物大多以互利共生的方式生存,99%以上不能被分離和純培養(yǎng);與此同時,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降解是不同功能微生物協同作用的結果,與實驗室污染物被一種細菌降解的機理和過程往往不同。因此,從環(huán)境中篩選分離嗜鹽菌純菌株并構建嗜鹽菌菌劑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夠分離得到高鹽環(huán)境中的少數嗜鹽菌,絕大部分對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耐鹽和嗜鹽的細菌、真菌、古菌及原生動物都不能分離培養(yǎng)得到;而且,一種或幾種可分離培養(yǎng)的嗜鹽菌菌群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不具有對污染物進行協同降解作用的耐鹽微生物群基礎,因而其處理效果或穩(wěn)定性往往差強人意。\n[0011] (4)嗜鹽菌的分離培養(yǎng)、生理生化試驗、菌劑構建及工程化應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一旦失敗就需要從頭開始。因此到目前為止,用于處理高鹽廢水的嗜鹽菌菌劑的嗜鹽菌種類最多不超過4種。由于這種嗜鹽菌種群上的簡單化,使得即使成功的嗜鹽菌菌劑也只能用于特定高鹽廢水的處理,不能夠適應廢水水質的大幅度變化,能難以適應規(guī)模應用的需要。\n發(fā)明內容\n[0012]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高鹽廢水生化處理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性,提出一種簡單易實施的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而且所培養(yǎng)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不僅具有很好的耐鹽能力、抗鹽度沖擊能力和有機物降解能力,且能夠在高鹽環(huán)境下對高鹽廢水中的有機物進行穩(wěn)定高效的降解而不受到鹽濃度的抑制。\n[0013]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fā)明是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其特點是,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14] (1)富集培養(yǎng)是以高鹽環(huán)境樣品中耐鹽微生物群為富集培養(yǎng)對象進行培養(yǎng),得到含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液;\n[0015] (2)悶曝是對富集培養(yǎng)得到的混合液在曝氣條件下繼續(xù)培養(yǎng),促使耐鹽微生物群形成菌膠團,并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16] (3)整個培養(yǎng)過程為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培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中無機鹽濃度為1 25%,~\n且培養(yǎng)在敞開環(huán)境下進行。\n[0017] 本發(fā)明所述的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或者技術特征是:\n[0018] 1.?本發(fā)明方法所述高鹽環(huán)境,包括以下三類:\n[0019] (1)自然高鹽環(huán)境:海洋、死海、鹽湖、鹽田、鹽堿地、鹽礦、地下鹵水等。這些高鹽環(huán)境形成時間較長,耐鹽微生物種類高度豐富,微生物的耐鹽能力強,耐鹽微生物種群與所處高鹽環(huán)境的實際含鹽量和其它環(huán)境特征相適應。\n[0020] (2)半自然高鹽環(huán)境:曬鹽場、鹽堿地、腌制品、長期存放的高鹽廢水、高鹽廢水污染的土壤、河流、湖泊等。這些高鹽環(huán)境形成的時間長短不一,而且鹽環(huán)境特征會發(fā)生變化。\n[0021] (3)土壤:農田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等。土壤環(huán)境整體含鹽量不高,但由于土壤環(huán)境的非均質性,以及干濕變化、礦化、風化、淋溶等作用的長期存在,使得土壤環(huán)境中存在大量局部高鹽環(huán)境,這些微域高鹽環(huán)境足以支持各種耐鹽微生物的生存。\n[0022] 所以,本發(fā)明所述高鹽環(huán)境樣品來源但不限于:海洋、死海、微咸水湖、咸水湖、鹽湖、鹽田、鹽堿地、鹽礦、鹽井、曬鹽場、腌制品、高鹽廢水、土壤;\n[0023] 2.培養(yǎng)所用的有機碳來源按需要添加;且B/C≥0.2,進一步優(yōu)選B/C≥0.4。\n[0024] 3.培養(yǎng)過程中按需添加N、P、K、S、Ca、Mg、Fe、Ni、Co、Cu、Zn、Mo、Mn、B及其它營養(yǎng)元素中的一種或多種;\n[002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yǎng)過程中按需添加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果汁、蔬菜汁、血清、牛奶或其它生物提取物中的一種或多種;5.悶曝階段的F/M低于富集培養(yǎng)階段的F/M;\n[0026] 6.培養(yǎng)過程中pH為5.0~9.5,進一步優(yōu)選為7.5~8.5;溫度為5~15℃或者15~40℃或者40℃~55℃;溶解氧為0.5~5.0mg/L;\n[0027] 7.培養(yǎng)體系中的無機鹽為氯化鈉、硫酸鈉、氯化鈣及其它無機鹽中的一種或多種;\n[0028] 8.還可以對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進一步馴化培養(yǎng),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濃度和降解有機物的能力;\n[0029] 9.富集培養(yǎng)階段得到混合液中的耐鹽微生物群的生物量MLSS>500mg/L后,再降低有機負荷進行悶曝。\n[0030]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本發(fā)明的原理是:在開放高鹽環(huán)境下,通過提供適合耐鹽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物質、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條件,對耐鹽微生物群進行混合共培養(yǎng),構建一個以耐鹽微生物為主,包括嗜鹽細菌、嗜鹽真菌、嗜鹽古菌、嗜鹽微型動物、耐鹽細菌、耐鹽真菌等在內的復合生態(tài)系統。該復合生態(tài)系統具有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因此具有良好的耐鹽能力、抗鹽度沖擊能力和有機物降解能力。本發(fā)明方法從本質上不同于普通活性污泥鹽度馴化、嗜鹽菌接種等方法。\n[0031] 本發(fā)明方法中的富集培養(yǎng),是對高鹽環(huán)境樣品中的耐鹽微生物群進行富集培養(yǎng),使耐鹽微生物群在高鹽富集培養(yǎng)液中生長繁殖,并達到所需的濃度。富集培養(yǎng)可以選擇低負荷長期培養(yǎng)和高負荷短期培養(yǎng)兩種策略。低負荷長期培養(yǎng),就是在較低的COD和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進行培養(yǎng),并逐步提高COD和營養(yǎng)的含量進行培養(yǎng),有助于使更多種類的耐鹽微生物被富集培養(yǎng)。高負荷短期培養(yǎng),是在高COD和高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進行培養(yǎng),可以使部分耐鹽微生物的數量在短時間內大量增殖,其結果是縮短了培養(yǎng)周期,但富集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微生物種類,可能低于低負荷長期培養(yǎng)策略??煞謩e采用這兩種策略的原因在于:環(huán)境中微生物大部分都只能在很低的物質和營養(yǎng)條件下進行生長、繁殖和代謝,而且生長代謝速率較慢;但這種生理特性可以通過緩慢的過程進行逐步馴化;而環(huán)境中只有少部分微生物能夠在高底物濃度和營養(yǎng)物質環(huán)境下進行迅速的生長繁殖和代謝。\n[0032] 本發(fā)明中的悶曝,是在曝氣條件下,采用低于富集培養(yǎng)階段F/M的進水有機負荷對耐鹽微生物群進一步培養(yǎng),促使耐鹽微生物群形成菌膠團,并最終形成可見的活性污泥。悶曝培養(yǎng)前,耐鹽微生物群應具有一定的生物量濃度。因此,富集培養(yǎng)可能需要進行較長的一段時間,或反復進行多次。根據本發(fā)明人的經驗,富集培養(yǎng)階段得到耐鹽微生物群的生物量濃度MLSS>500mg/L,再降低有機負荷進行悶曝培養(yǎng),容易培養(yǎng)出活性污泥。\n[0033] 本發(fā)明中的馴化培養(yǎng),是在曝氣條件下,對悶曝培養(yǎng)形成的活性污泥在穩(wěn)定的進水負荷下繼續(xù)培養(yǎng),提高活性污泥的濃度,使其耐鹽能力和有機物降解能力得到保持,泥水分離性能和沉降性能得到加強。馴化培養(yǎng)可采用傳統生化的各種好氧工藝,連續(xù)進水或間歇進水均可。\n[0034] 本發(fā)明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所需有機碳,其來源可以是單一有機物,也可以是有機物的混合物;且培養(yǎng)過程中有機碳的來源越多、有機碳越容易被微生物生長所利用,耐鹽活性污泥的培養(yǎng)效果越好。因此,從有利于本發(fā)明實施角度,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有機碳來源至少為1種,優(yōu)選2種及以上;有機碳源的生化性優(yōu)選滿足:B/C≥0.2,進一上優(yōu)選B/C≥0.4。\n[0035] 本發(fā)明在實施過程中需為耐鹽微生物群的生長繁殖提供充分的營養(yǎng)條件,不同的耐鹽微生物需要的營養(yǎng)條件可能不同;而且在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水源、培養(yǎng)液或其它材料中往往含有一定濃度的營養(yǎng)因子濃度;因此,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一般需添加N、P、K和其它需求量較大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S、Fe、Ca、Mg、Mn、B、Zn、Ni、CO、Cu、Mo及其它營養(yǎng)元素和微量元素,需要根據其所用培養(yǎng)液和添加物中的含量,按需要補加一種或多種。\n[0036] 耐鹽活性污泥培養(yǎng)的目的是對耐鹽微生物群進行培養(yǎng),而不是對單一種的耐鹽微生物進行培養(yǎng)。耐鹽微生物群的生長,不僅需要有機碳源和各種營養(yǎng)元素,還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生長因子。當耐鹽微生物群達到一定規(guī)模,通過微生物的各種代謝過程和不同種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間能夠互相提供一些生長繁殖所需要的因子;但是在培養(yǎng)初期階段,耐鹽微生物群中各種耐鹽微生物的細胞數量較少,這種相互作用較弱。因此,在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在富集培養(yǎng)初始階段,添加一些生物提取物,可以提高對耐鹽微生物群的富集培養(yǎng)效果;具體來說有助于通過富集培養(yǎng)將更多種類的耐鹽微生物富集到培養(yǎng)液中并使其生長繁殖。生物提取物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N、P等營養(yǎng)元素、特殊因子。\n常見的生物提取物包括: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果汁、蔬菜汁、血清、牛奶等。\n[0037] 本發(fā)明優(yōu)選適用的鹽濃度范圍為1~25%,其中無機鹽可以是氯化鈉、硫酸鈉、氯化鈣、氯化鉀及其它無機鹽中的一種或多種。本發(fā)明優(yōu)選適用的pH范圍為5.0~9.5,進一步優(yōu)選為7.5~8.5。\n[0038] 本發(fā)明在常溫下實施即可,優(yōu)選適用的溫度范圍為5~55℃。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中,考慮到氣溫、水溫和維持溫度需要的能耗,最佳溫度范圍不一定具有實際意義,因此敞開環(huán)境下任何溫度范圍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都具有實際意義。盡管如此,仍然可以將可實施溫度范圍分為4類:若培養(yǎng)耐低溫耐鹽好氧活性污泥,培養(yǎng)過程中溫度控制為5~15℃;若培養(yǎng)常溫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溫度控制為15~30℃;若培養(yǎng)中溫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溫度控制為30~40℃;若培養(yǎng)嗜熱耐鹽好氧活性污泥,溫度控制為40~55℃。\n[0039] 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中,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根據本發(fā)明人的經驗,不同培養(yǎng)階段,所需要的最佳溶解氧不同。例如:富集培養(yǎng)階段,溶解氧控制為0.5~1.5mg/L;悶曝培養(yǎng)階段,溶解氧控制為1.0~2.0mg/L;馴化培養(yǎng)階段,溶解氧控制為2.0~5.0mg/L。\n[0040] 本發(fā)明適用的鹽濃度范圍為1~25%、pH?5.0~9.5、溫度5~55℃。但是,在本發(fā)明任意一次實施過程中,應當維持鹽濃度、pH、溫度及其它環(huán)境參數的相對穩(wěn)定。因為不同耐鹽微生物種的最佳生長代謝鹽濃度范圍、pH范圍和溫度范圍均存在差異;因此,環(huán)境參數微小變化可能造成培養(yǎng)過程中耐鹽微生物群圖譜變化,不利于培養(yǎng)出活性污泥。\n[0041] 在實施本發(fā)明過程中,除需關注上述物質、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條件外,還需要密切注意培養(yǎng)過程中各參數的變化,并通過這些狀態(tài)參數的變化綜合判斷耐鹽好氧活性污泥培養(yǎng)所達到的階段,及時對具體培養(yǎng)方案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這些參數包括:\n[0042] (1)微生物相:光學顯微鏡觀察。可判斷菌膠團的形成情況;菌膠團的大小和致密程度;原生動物;后生動物。\n[0043] (2)污泥相:MLSS、MLVSS、SV、SVI。\n[0044] (3)水質指標:進出水COD、TOC、SS、BOD5、NH3-N、TN、TP等。\n[0045] 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中所選定的的高鹽環(huán)境樣品、有機碳源、營養(yǎng)液、pH、溫度、溶解氧及其它與培養(yǎng)有關的條件和參數,可根據所培養(yǎng)的耐鹽活性污泥需要處理的高鹽廢水的鹽濃度、污染物成分等特征,并結合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和有關參數擇優(yōu)確定。而且,所選定的組合參數或條件有所不同,最終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中優(yōu)勢耐鹽微生物會有所不同;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并不影響本發(fā)明所獲得的耐鹽活性污泥能夠在很寬的鹽濃度范圍處理不同水質的高鹽廢水。\n[0046]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n[0047] (1)本發(fā)明方法可在鹽濃度1~25%范圍內實施并培養(yǎng)出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48] (2)利用本發(fā)明方法培養(yǎng)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其耐鹽范圍可達1~25%,可用于處理鹽濃度為1~25%的高鹽有機廢水。\n[0049] (3)利用本發(fā)明方法培養(yǎng)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具有很強的抗鹽度沖擊能力和抗有機負荷沖擊能力,不會因為進水鹽濃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而喪失耐鹽能力,始終能夠保持良好的有機物降解能力。\n[0050] (4)利用本發(fā)明培養(yǎng)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適用于各種高鹽有機廢水的生化處理。\n對于B/C>0.3的高鹽有機廢水,可直接利用本發(fā)明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進行生化處理。\n[0051] (5)本發(fā)明方法實施條件簡單,實施周期較短,可直接工程化實施。\n具體實施方式\n[0052]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是在開放的高鹽環(huán)境下,采用混合共培養(yǎng)的方法直接培養(yǎng)耐高鹽好氧活性污泥。本發(fā)明從原理上不同于傳統的活性污泥鹽度馴化方法和分離純化嗜鹽菌構建嗜鹽菌菌劑處理高鹽廢水的方法。因此,從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能夠看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非常多,在此難以全部列舉。因此,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和具體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對本發(fā)明具體實施的有關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概括性說明和解釋,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項典型的具體實施例。\n[0053] 實施例1,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54] (1)富集培養(yǎng)是以高鹽環(huán)境樣品中耐鹽微生物群為富集培養(yǎng)對象進行培養(yǎng),得到含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液;\n[0055] (2)悶曝是對富集培養(yǎng)得到的混合液在曝氣條件下繼續(xù)培養(yǎng),促使耐鹽微生物群形成菌膠團,并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56] (3)整個培養(yǎng)過程為耐鹽微生物群的混合培養(yǎng),培養(yǎng)體系中無機鹽濃度為1 25%,~\n且培養(yǎng)在敞開環(huán)境下進行。\n[0057] 所述高鹽環(huán)境樣品來源但不限于:海洋、死海、微咸水湖、咸水湖、鹽湖、鹽田、鹽堿地、鹽礦、鹽井、曬鹽場、腌制品、高鹽廢水、土壤。\n[0058] 培養(yǎng)所用的有機碳來源按需要添加;且B/C≥0.2,優(yōu)選B/C≥0.4。\n[0059] 培養(yǎng)過程中按需添加N、P、K、S、Ca、Mg、Fe、Ni、Co、Cu、Zn、Mo、Mn、B及其它營養(yǎng)元素中的一種或多種。\n[0060] 悶曝階段的F/M低于富集培養(yǎng)階段的F/M。\n[0061] 培養(yǎng)過程中pH為5.0~9.5;溫度為5~15℃或者15~40℃或者40℃~55℃;溶解氧為0.5~5.0mg/L。\n[0062] 培養(yǎng)體系中的無機鹽為氯化鈉、硫酸鈉、氯化鈣及其它無機鹽中的一種或多種。\n[0063] 對培養(yǎng)得到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進一步馴化培養(yǎng),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濃度和降解有機物的能力。\n[0064] 富集培養(yǎng)階段得到混合液中的耐鹽微生物群的生物量濃度達到MLSS>500mg/L后,再降低有機負荷進行悶曝。\n[0065] 實施例2,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66]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近海海底淤泥,取回后4℃冷藏保存。\n[0067]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g/L。\n[0068]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069] 有機碳源:甲醇、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牛肉膏。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甲醇、苯酚、牛肉膏,3~6%NaCl或Na2SO4,蒸餾水配制,pH為6.5~8.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甲醇、苯酚,3~6%NaCl或Na2SO4,蒸餾水配制,pH為6.5~8.5。\n[0070] 培養(yǎng)步驟:\n[0071]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100mg/L、苯酚5~20mg/L、牛肉膏100~5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1~10g海泥,置于恒溫搖床于5~15℃、15~20℃、20~25℃、25~30℃、30~35℃、35~40℃、40~50℃或50~55℃、150~300rpm條件下培養(yǎng)48~72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的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15~30℃、180rpm培養(yǎng)12~48h。如此轉接培養(yǎng)2~6個周期,其中甲醇濃度增加至200~5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20~100mg/L、牛肉膏和蛋白胨濃度增加至\n500~5000mg/L。\n[0072]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150mg/L、苯酚20~5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控制溫度為15~\n20℃、20~25℃、25~30℃、30~35℃、35~40℃、40~50℃或50~55℃,溶解氧控制為0.5~\n5.0mg/L。曝氣12~48h后,補加甲醇使?jié)舛葹?00~200mg/L,苯酚為50~100mg/L,仍然曝氣\n12~48h;再補加甲醇100~200mg/L、苯酚50~150mg/L,曝氣12~48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甲醇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8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n5.0mg/L。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2~6天,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073]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74]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進行曝氣培養(yǎng)。培養(yǎng)周期為24~72h,瞬時進水,曝氣約22~68h,靜止1h,排水1h。以自配廢水為進水,其中NaCl或Na2SO4濃度為3~6%,污染物成分甲醇和苯酚,濃度分別為500~1000mg/L和200~500mg/L,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4~1.2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控制溫度為15~30℃,維持溶解氧0.1~4mg/L。經過7~15周期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或COD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075] 實施例3,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76]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近海海底淤泥,取回后4℃冷藏保存。\n[0077]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0g/L。\n[0078] 有機碳源:葡萄糖、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甲醇、苯酚、蛋白胨,13~17%NaCl,自來水配制,pH為6.5~8.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甲醇、苯酚,13~17%NaCl,自來水配制,pH為6.5~8.5。\n[0079] 培養(yǎng)步驟:\n[0080]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50~100mg/L、苯酚5~20mg/L、牛肉膏100~5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1~10g海泥,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5~15℃、15~30℃、30~40℃或40~50℃、150~300rpm培養(yǎng)24~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的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溫度5~15℃、\n15~30℃、30~40℃或40~50℃、150~300rpm培養(yǎng)24~72h。如此轉接培養(yǎng)2~5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500~10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20~100mg/L、牛肉膏和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081]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0~500mg/L、苯酚20~5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溫度控制為5~15℃、15~30℃、30~40℃或40~50℃,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pH控制為6.5~8.5。\n曝氣24~72h后,補加葡萄糖使?jié)舛葹?00~600mg/L,苯酚為30~60mg/L,仍然曝氣24~\n72h;再補加葡萄糖200~600mg/L、苯酚30~6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6kg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5~\n5.0mg/L。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6~15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082]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83]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用蠕動泵連續(xù)進水,進水流量6L/d,進水為自配廢水,其中葡萄糖濃度為200~1000mg/L,苯酚濃度50~300mg/L,NaCl濃度為13~17%,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2~0.8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溫度控制為5~\n15℃、15~30℃、30~40℃或40~50℃,溶解氧為0.1~5mg/L、pH為6.5~8.5。經過10~30天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n0.5mg/L。\n[0084] 實施例4,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85]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近海海底淤泥,取回后4℃冷藏保存。\n[0086] 營養(yǎng)元素:NH4Cl?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n0.05~0.15g/L、CaCl2?0.05~0.2g/L。\n[0087] 有機碳源:葡萄糖、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酵母粉。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甲醇、苯酚、酵母粉,8~12%NaCl或Na2SO4,河水配制,pH為6.5~8.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甲醇、苯酚,8~12%NaCl或Na2SO4,河水配制,pH為6.5~8.5。\n[0088] 培養(yǎng)步驟:\n[0089]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50~100mg/L、苯酚5~20mg/L、牛肉膏100~5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1~10g海泥,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12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的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溫度5~15℃、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72h。如此轉接培養(yǎng)2~6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500~10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n20~200mg/L、牛肉膏和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090]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0~500mg/L、苯酚20~1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溫度控制為\n5~15℃、15~25℃、25~35℃、35~45℃或45~55℃,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曝氣24~72h后,補加葡萄糖使?jié)舛葹?00~600mg/L,苯酚為50~150mg/L,仍然曝氣24~72h;再補加葡萄糖400~800mg/L、苯酚75~20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8kg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5~5.0mg/L。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4~10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091]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092]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用蠕動泵連續(xù)進水,進水流量6L/d,進水中葡萄糖200~1000mg/L,苯酚50~300mg/L,Na2SO4?或NaCl為8~12%,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2~1.0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控制溫度為5~15℃、15~25℃、25~\n35℃、35~45℃或45~55℃,溶解氧為0.1~4mg/L。經過8~40天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n4000mg/L以上,COD或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093] 實施例5,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094]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青海某鹽田土壤,取回后4℃冷藏保存。\n[0095]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Cl20.05~0.15g/L、CaCl2?0.05~0.2g/L。\n[0096]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097] 有機碳源:葡萄糖、甲醇、甘油、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土豆汁。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葡萄糖、甲醇、甘油、苯酚、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土豆汁、25~33%NaCl,海水配制,pH為7.5~8.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葡萄糖、甲醇、甘油、苯酚、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土豆汁、25~33%NaCl,海水配制,pH為7.5~8.5。\n[0098] 培養(yǎng)步驟:\n[0099]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1~5mg/L、甲醇\n1~5mg/L、甘油1~5mg/L、苯酚0.5~1.0mg/L、牛肉膏2~5mg/L、蛋白胨2~5mg/L、酵母粉2~5mg/L、土豆汁2~5mg/L,再加入約1~10g鹽田土壤,置于恒溫搖床于25~35℃、180rpm培養(yǎng)48~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控制溫度為5~15℃、15~25℃、25~35℃、35~45℃、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48~\n120h。如此轉接培養(yǎng)6~15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10~100mg/L、甲醇濃度增加至10~100mg/L、甘油濃度增加至10~1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2~20mg/L、牛肉膏濃度增加至\n20~20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20~200mg/L、酵母粉濃度增加至20~200mg/L、土豆汁濃度增加至20~200mg/L。\n[0100]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50mg/L、甲醇20~50mg/L、甘油20~50mg/L、苯酚2~5mg/L、牛肉膏20~50mg/L、蛋白胨20~50mg/L、酵母粉20~50mg/L、土豆汁20~5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維持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溶解氧為0.5~\n5.0mg/L。曝氣24~120h后,補加葡萄糖50~100mg/L、甲醇50~100mg/L、甘油50~100mg/L、苯酚5~10mg/L、牛肉膏20~50mg/L、蛋白胨20~50mg/L、酵母粉20~50mg/L、土豆汁20~\n50mg/L,仍然曝氣24~120h;再補加葡萄糖75~150mg/L、甲醇75~150mg/L、甘油75~\n150mg/L、苯酚8~20mg/L、牛肉膏20~50mg/L、蛋白胨20~50mg/L、酵母粉20~50mg/L、土豆汁20~50mg/L,曝氣24~120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甲醇、甘油和苯酚濃度,保持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和土豆汁濃度不變,維持負荷≤0.2kg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5~4.0mg/L、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n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5~10個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101]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02]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培養(yǎng),每周期24~72h,其中曝氣20~70h,瞬時進水,停止1~2h,排水1~2h,進水用自來水配制,其中葡萄糖200~500mg/L、甲醇200~500mg/L、甘油200~500mg/L、苯酚20~50mg/L、25~33%NaCl,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和磷酸二氫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2~0.5kgCOD/(kgMLSS.d),同時適當補充微量元素。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控制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維持溶解氧\n0.1~4mg/L、pH為7.5~8.5。經過15~30周期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03] 實施例6,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04]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曬鹽池底泥,夏季取樣,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05]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Cl20.05~0.15g/L、CaCl2?0.05~0.2g/L。\n[0106]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107] 有機碳源:葡萄糖、苯酚、乙酸鈉、甘油、鄰苯二甲酸氫鉀、檸檬酸鈉。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酵母粉、番茄汁。\n[0108] 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葡萄糖、甲醇、甘油、苯酚、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土豆汁、18~23%NaCl,自來水配制,pH為7.5~8.2。\n[0109] 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葡萄糖、甲醇、甘油、苯酚、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土豆汁、18~23%NaCl,自來水配制,pH為7.5~8.2。\n[0110] 培養(yǎng)步驟:\n[0111]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1~5mg/L、乙酸鈉1~5mg/L、甘油1~5mg/L、鄰苯二甲酸氫鉀1~5mg/L、檸檬酸鈉1~5mg/L、苯酚1.0~\n2.0mg/L、蛋白胨2~5mg/L、酵母粉2~5mg/L、番茄汁2~5mg/L,再加入約1~10g海泥,置于恒溫搖床于5~15℃、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n72~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在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n72h。如此轉接培養(yǎng)6~15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10~100mg/L、乙酸鈉濃度增加至\n10~100mg/L、甘油濃度增加至10~100mg/L、鄰苯二甲酸氫鉀濃度增加至10~100mg/L、檸檬酸鈉10~1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4~2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20~200mg/L、酵母粉濃度增加至20~200mg/L、番茄汁濃度增加至20~200mg/L。\n[0112]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50mg/L、乙酸鈉20~50mg/L、甘油20~50mg/L、鄰苯二甲酸氫鉀20~50mg/L、檸檬酸鈉20~50mg/L、苯酚5~10mg/L、蛋白胨20~100mg/L、酵母粉20~100mg/L、番茄汁20~1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控制溫度為5~15℃、15~25℃、25~35℃、\n35~45℃或45~55℃,溶解氧為0.5~4.0mg/L。曝氣24~72h后,補加葡萄糖40~100mg/L、乙酸鈉40~100mg/L、甘油40~100mg/L、鄰苯二甲酸氫鉀40~100mg/L、檸檬酸鈉40~\n100mg/L、苯酚5~10mg/L、牛肉膏20~50mg/L、蛋白胨20~50mg/L、酵母粉20~50mg/L、番茄汁20~50mg/L,仍然曝氣24~72h;再補加葡萄糖50~150mg/L、乙酸鈉50~150mg/L、甘油50~150mg/L、鄰苯二甲酸氫鉀50~150mg/L、檸檬酸鈉50~150mg/L、苯酚10~20mg/L、牛肉膏\n20~50mg/L、蛋白胨20~50mg/L、酵母粉20~50mg/L、番茄汁20~5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甲醇、甘油和苯酚濃度,保持牛肉膏、蛋白胨、酵母粉和土豆汁濃度不變,維持負荷≤0.3kg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5~4.0mg/L、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5~10個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113]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14]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采用蠕動泵連續(xù)進水,進水流量6L/d,進水中葡萄糖50~300mg/L、乙酸鈉50~300mg/L、甘油50~\n300mg/L、鄰苯二甲酸氫鉀50~300mg/L、檸檬酸鈉50~300mg/L、苯酚10~50mg/L,NaCl濃度為18~23%,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3~0.6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控制溫度為5~15℃、15~25℃、25~35℃、\n35~45℃或45~55℃,維持溶解氧0.1~4.0?mg/L。經過15~60天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n4000mg/L以上,COD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15] 實施例7,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16] 高鹽環(huán)境樣品為西藏某鹽湖湖水,夏季取樣,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17]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Cl20.05~0.15g/L、CaCl2?0.05~0.2g/L。\n[0118] 有機碳源:葡萄糖。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酵母粉、土豆汁。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葡萄糖、酵母粉、土豆汁、5~10%NaCl或Na2SO4,自來水配制,pH為8.0~9.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葡萄糖、酵母粉、土豆汁、5~10%NaCl或Na2SO4,自來水配制,pH為8.0~9.5。\n[0119] 培養(yǎng)步驟:\n[0120]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50mg/L、酵母粉20~50mg/L、土豆汁20~50mg/L,再加入約1~10mL鹽湖湖水,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為\n20~30℃、30~40或40~50℃、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12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在溫度為20~30℃、30~40或40~50℃、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120h。如此轉接培養(yǎng)6~15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500~2000mg/L、酵母粉濃度增加至500~2000mg/L、土豆汁汁濃度增加至50~2000mg/L。\n[0121]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0~1000mg/L、酵母粉200~1000mg/L、土豆汁200~10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維持溫度為20~30℃、30~40℃或40~50℃,溶解氧控制為0.1~4.0mg/L。曝氣24~48h后,補加葡萄糖500~1500mg/L、酵母粉200~1000mg/L、土豆汁200~\n1000mg/L,仍然曝氣24~48h;再補加葡萄糖1000~2000mg/L、酵母粉200~1000mg/L、土豆汁200~1000mg/L,曝氣24~48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的濃度,保持酵母粉和土豆汁濃度不變,維持負荷≤1.0kg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1~4.0mg/L。\n如此繼續(xù)培養(yǎng)3~10個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122] 實施例8,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23] 高鹽環(huán)境樣品為稻田土壤或海泥,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24] 營養(yǎng)元素:NH4Cl?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Cl20.05~0.15g/L、CaCl2?0.05~0.2g/L。\n[0125] 有機碳源:葡萄糖。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酵母粉。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葡萄糖、酵母粉、8~15%NaCl或Na2SO4,自來水配制,pH為6.0~7.0。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葡萄糖、8~\n15%NaCl或Na2SO4,自來水配制,pH為6.0~7.0。\n[0126] 培養(yǎng)步驟:\n[0127]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50mg/L、酵母粉20~50mg/L、土豆汁20~50mg/L,再加入1~10g稻田土或海底淤,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為20~30℃、30~40℃或40~50℃、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72~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10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溫度為20~30℃、30~40℃或\n40~50℃、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72h。如此轉接培養(yǎng)6~15個周期,其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至500~2000mg/L、酵母粉濃度增加至500~2000mg/L、土豆汁汁濃度增加至500~\n2000mg/L。\n[0128]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0~10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維持溫度為20~30℃、30~40℃或40~50℃,溶解氧控制為0.1~4.0mg/L。曝氣24~72h后,補加葡萄糖1500mg/L,仍然曝氣24~72h;再補加葡萄糖500~400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的濃度或保持不變,維持負荷≤1.0kgbCOD/(kgMLSS.d),并維持溶解氧為0.1~4.0mg/L。如此繼續(xù)培養(yǎng)3~10個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129] 實施例9,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30]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某鹽堿地表層土壤,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31]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n[0132]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133] 有機碳源:甲醇、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果汁。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果汁、甲醇、苯酚,3~8%CaCl2,自來水配制,pH為5.5~7.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甲醇、苯酚,3~8%CaCl2,自來水配制,pH為5.5~6.5。\n[0134] 培養(yǎng)步驟:\n[0135]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100mg/L、苯酚5~20mg/L、果汁100~500mg/L,再加入約1~5g鹽堿土,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為5~15℃、\n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12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10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5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溫度為5~15℃、\n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120h。如此轉接培養(yǎng)2~5個周期,其中甲醇濃度增加至200~5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20~100mg/L、果汁濃度增加至200~1000mg/L。\n[0136]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200mg/L、苯酚50~100mg/L、果汁200~10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溫度控制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溶解氧控制為0.5~\n5.0mg/L。曝氣24~72h后,補加甲醇100~200mg/L,苯酚50~100mg/L,仍然曝氣24~72h;再補加甲醇100~500mg/L、苯酚50~20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甲醇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8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5.0mg/L、pH為5.5~6.5。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3~6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137]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38]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進行曝氣培養(yǎng)。培養(yǎng)周期為24~72h,瞬時進水,曝氣約22~72h,靜止1h,排水1h。以自配廢水為進水,其中CaCl2濃度為3~8%,污染物成分甲醇和苯酚,濃度分別為\n500~1000mg/L和200~500mg/L,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和磷酸二氫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4~1.0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在室溫下進行,維持溶解氧0.1~4mg/L,pH為5.5~6.5。經過5~10周期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39] 實施例10,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40]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沿海某市海濱浴場,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41]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0g/L。\n[0142]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2g/L、EDTA?0.003~0.006g/L。\n[0143] 有機碳源:甲醇、葡萄糖。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胨、甲醇、苯酚,2~8%(NH4)2SO4,自來水配制,pH為5.0~6.5。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胨、甲醇、苯酚,2~8%(NH4)2SO4,自來水配制,pH為5.0~6.5。\n[0144] 培養(yǎng)步驟:\n[0145]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100mg/L、葡萄糖100~2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5mL海水,置于恒溫搖床于15~25℃或\n25~35℃、150~300rpm培養(yǎng)72~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10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15~25℃或25~35℃、150~300rpm培養(yǎng)24h。如此轉接培養(yǎng)\n5~10個周期,其中甲醇濃度增加至200~500mg/L、葡萄糖濃度增加至200~100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146]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200~500mg/L、葡萄糖200~1000mg/L、蛋白胨500~50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溫度為15~25℃或25~35℃,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曝氣24~72h后,補加甲醇300~600mg/L、葡萄糖300~1200mg/L,仍然曝氣24~72h;再補加甲醇300~\n600mg/L、葡萄糖300~120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甲醇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5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5.0mg/L、pH為5.0~6.5。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4~8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147]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48]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進行曝氣培養(yǎng)。培養(yǎng)周期為24~72h,瞬時進水,曝氣約22~70h,靜止1h,排水1h。以自配廢水為進水,其中(NH4)2SO4濃度為2~8%,甲醇為400~800mg/L、葡萄糖為\n400~1500mg/L,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2~0.5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在室溫下進行,維持溶解氧0.1~4mg/L,pH為\n5.0~6.5。經過5~10天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n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49] 實施例11,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50]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某鹽湖沉積物,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51]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0g/L。\n[0152]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153] 有機碳源:葡萄糖、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胨、葡萄糖、苯酚,3~9%K2HPO4,自來水配制,pH為9.0~12.0。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胨、甲醇、苯酚,3~9%K2HPO4,自來水配制,pH為9.0~12.0。\n[0154] 培養(yǎng)步驟:\n[0155]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苯酚50~100mg/L、葡萄糖100~2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1~5g鹽湖沉積物,置于恒溫搖床于5~\n15℃、15~25℃、25~35℃、35~45℃或45~55℃、150~300rpm培養(yǎng)72~24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10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溫度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24~72h。如此轉接培養(yǎng)3~6個周期,其中苯酚濃度增加至50~200mg/L、葡萄糖濃度增加至200~100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156]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200~500mg/L、苯酚50~100mg/L、蛋白胨為200~5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溫度控制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曝氣24~72h后,補加葡萄糖300~600mg/L、苯酚50~100mg/L,仍然曝氣\n24h;再補加甲醇400~800mg/L、苯酚100~200mg/L,曝氣24~72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甲醇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4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5.0mg/L,pH為9.0~12.0。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4~8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500mg/L。\n[0157]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58]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進行曝氣培養(yǎng)。培養(yǎng)周期為24h,瞬時進水,曝氣約22h,靜止1h,排水1h。\n以自配廢水為進水,其中K2HPO4濃度為3~9%,葡萄糖為500~1000mg/L、苯酚為100~500mg/L,N源為尿素、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3~\n0.6kgCOD/(kgMLSS.d)。馴化培養(yǎng)過程中溫度控制為5~15℃、15~25℃、25~35℃、35~45℃或45~55℃,維持溶解氧0.1~4mg/L,pH為9.0~12.0。經過10~20天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n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59] 實施例12,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60]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海產養(yǎng)殖塘,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61]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0g/L。\n[0162] 有機碳源:葡萄糖、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蛋白胨、葡萄糖、苯酚,5~10%KCl,海蝦養(yǎng)殖水配制,pH為7.0~9.0。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蛋白胨、葡萄糖、苯酚,5~10%KCl,海蝦養(yǎng)殖水配制,pH為7.0~9.0。\n[0163] 培養(yǎng)步驟:\n[0164] (1)富集培養(yǎng):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苯酚50~100mg/L、葡萄糖100~200mg/L、蛋白胨100~500mg/L,再加入約1~5g海產養(yǎng)殖塘底泥,置于恒溫搖床于10~20℃、20~30℃、30~40或40~50℃、150~300rpm培養(yǎng)120h。靜置半小時,取懸浮混合液懸液5~10mL加入三角瓶中,再補充10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10~20℃、20~30℃、30~40或40~50℃、150~300rpm培養(yǎng)24h。如此轉接培養(yǎng)3~6個周期,其中苯酚濃度增加至50~\n200mg/L、葡萄糖濃度增加至200~100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165] (2)悶曝培養(yǎng):將富集培養(yǎng)所獲菌液收集在一起,倒入8L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加入\n6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葡萄糖100~300mg/L、苯酚20~100mg/L、蛋白胨500~2000mg/L,鼓風曝氣培養(yǎng),控制水溫10~20℃、20~30℃、30~40或40~50℃,溶解氧控制為0.5~5.0mg/L。曝氣24~48h后,補加葡萄糖100~300mg/L、苯酚50~100mg/L,仍然曝氣24~48h;再補加葡萄糖200~400mg/L、苯酚10~200mg/L,曝氣24~48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葡萄糖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0.6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4.0mg/L,pH為7.0~9.0。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4~10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166]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67] 實施例13,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其中:\n[0168] 高鹽環(huán)境樣品取自某鹽礦,取回后4℃冷藏保存。\n[0169] 營養(yǎng)元素:(NH4)2SO4?0.1~1.2g/L、K2HPO4?0.2~1.4g/L、KH2PO4?0.05~0.6g/L、MgSO4?0.05~0.15g/L、CaCl2?0.05~0.20g/L。\n[0170] 微量元素:MnCl2?0.000001~0.00004g/L、H3BO3?0.00001~0.0004g/L、CoCl2?\n0.00001~0.0002g/L、CuCl2?0.000005~0.0002g/L、NiCl2?0.000005~0.0002g/L、Na2MoO4?\n0.00001~0.0003g/L、ZnCl2?0.000005~0.0002g/L,FeSO4?0.0001~0.0002g/L、EDTA?\n0.003~0.006g/L。\n[0171] 有機碳源:葡萄糖、甲醇、苯酚。生物提取營養(yǎng)物:蛋白胨、酵母粉。富集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胨、酵母粉、葡萄糖、甲醇、苯酚;1~4%NaCl,自來水配制,pH為6.8~\n8.2。無機鹽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元素、微量元素、葡萄糖、甲醇、苯酚,1~4%NaCl,自來水配制,pH為\n6.8~8.2。\n[0172] 培養(yǎng)步驟:\n[0173] (1)富集培養(yǎng):8L有機玻璃裝置,加入6000mL?富集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50~100mg/L、酚10~50mg/L、葡萄糖100~200mg/L、蛋白胨100~500mg/L、酵母粉100~500mg/L,再加入約1~10g鹽湖沉積物,置于恒溫搖床于溫度為10~15℃、15~25℃、20~30℃、30~40℃或\n40~50℃、轉速為150~300rpm培養(yǎng)72~240h。靜置半小時,排出上層混合液懸液5000mL,再補充5000mL富集培養(yǎng)基,于溫度10~15℃、15~25℃、20~30℃、30~40℃或40~50℃、轉速\n150~300rpm培養(yǎng)24~48h。如此轉接培養(yǎng)3~6個周期,其中甲醇濃度增加至100~500mg/L、苯酚濃度增加至50~200mg/L、葡萄糖濃度增加至200~1000mg/L、蛋白胨濃度增加至500~\n5000mg/L、酵母粉濃度增加至500~5000mg/L。\n[0174] (2)悶曝培養(yǎng):?仍然靜置半小時后,排出上層混合懸液5000mL,再補充5000mL無機鹽培養(yǎng)基,其中甲醇200~500mg/L、葡萄糖200~1000mg/L、苯酚50~100mg/L,微孔曝氣培養(yǎng),維持溫度10~15℃、15~25℃、20~30℃、30~40℃或40~50℃,溶解氧控制為0.5~\n5.0mg/L。曝氣24~48h后,補加甲醇300~600mg/L、葡萄糖300~600mg/L、苯酚100~200mg/L,仍然曝氣24~48h;再補加甲醇400~800mg/L、葡萄糖400~800mg/L、苯酚150~300mg/L,曝氣24~48h;如此類推,在悶曝培養(yǎng)過程增加甲醇、葡萄糖和苯酚濃度,維持負荷≤\n0.8kgCOD/(kgMLSS.d),并使溶解氧為0.5~5.0mg/L,pH為6.8~8.2。如此連續(xù)培養(yǎng)4~8周期,便能明顯觀察到有絮體形成,MLSS>1000mg/L。\n[0175] 最終培養(yǎng)得到可泥水分離的活性污泥,即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76] 在悶曝培養(yǎng)后還可以進行馴化培養(yǎng):停止曝氣后,靜置1~2h,排出1/2上清液,開始按照間歇運行的方式進行曝氣培養(yǎng)。培養(yǎng)周期為24~48h,瞬時進水,曝氣約22~46h,靜止1h,排水1h以自配廢水為進水,其中NaCl濃度為1~4%,葡萄糖500~2000mg/L、甲醇200~\n1500mg/苯酚100~500mg/L,N源為尿素、氯化銨、硫酸銨或碳酸氫銨、P源和K源為磷酸氫二鉀和磷酸二氫鉀,且進水COD∶N∶P∶K≈100∶5∶1∶1,污泥負荷為0.2~0.8kgCOD/(kgMLSS.d)。\n馴化培養(yǎng)在室溫下進行,維持溶解氧0.1~4mg/L,pH為9.0~12.0。經過5~15個周期的培養(yǎng),MLSS增加到4000mg/L以上,TOC去除率>90%,酚去除率>90%,且出水酚濃度<0.5mg/L。\n[0177] 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將無機鹽的濃度換成是1~4%Na2SO4、3~7%NaCl、3~7%Na2SO4、7~13%NaCl、7~13%Na2SO4、12~18%NaCl、12~18%Na2SO4、18~22%NaCl、20~24%NaCl、23~\n27%NaCl或28%~32%NaCl,均可以成功培養(yǎng)得到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78] 高鹽環(huán)境樣品還可以來自受污染河流,來源于存放時間超過2年的泡菜、榨菜或其它腌制環(huán)境,來自普通土壤。在富集培養(yǎng)這一步驟也可以采用至少2種不同來源的高鹽環(huán)境樣品,均能成功培養(yǎng)得到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79] 也可以采用2種以上的富集培養(yǎng)基分別按照以上任意實施例中的富集培養(yǎng)步驟進行富集培養(yǎng),然后將所得到的富集培養(yǎng)液混合后,再按照以上實施例中的悶曝培養(yǎng)和換水培養(yǎng)步驟進行培養(yǎng),均可培養(yǎng)得到耐鹽活性污泥。在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保持總鹽度和無機鹽種類保持相對穩(wěn)定。\n[0180] 實施例14,一種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方法,包括富集培養(yǎng)和悶曝兩個階段,按如下方法進行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的批量培養(yǎng):\n[0181] 首先在50~250mL三角瓶中進行富集培養(yǎng),然后將每個周期獲得的富集培養(yǎng)液逐\n3 3\n漸轉移到250~1000mL、1000~5000mL、10~50L、100~500L、1~5m、10~100m和更大規(guī)模的裝置中進行梯級放大富集培養(yǎng),然后按照以上實施例的步驟進行悶曝培養(yǎng)和富集培養(yǎng),可成功培養(yǎng)得到耐鹽好氧活性污泥。\n[0182] 例如:在1個1000m3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的好氧活性污泥中NaCl為2~5%,處理進水流\n3\n量50~200m/d、進水COD為10000~25000mg/L的實際高鹽廢水,出水COD為500~1500mg/L。\n[0183] 例如:在1個5000m3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的好氧活性污泥中NaCl為5~7%,平均為6%,處理進水流量400m3/d,進水COD為16000~25000mg/L的實際高鹽廢水,出水COD小于500mg/L。\n[0184] 例如:在1個3000m3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的好氧活性污泥中Na2SO4為6~10%,平均為8%,處理進水流量為1000m3/d,進水COD為4200~4500mg/L的實際高鹽廢水,出水COD小于\n350mg/L。\n[0185] 例如:在1個100m3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的好氧活性污泥中NaCl為5%,處理進水流量為\n50m3/d,進水COD為2000mg/L~4000mg/L,出水TOC<30mg/L。\n[0186] 再例如:在1個3m3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的好氧活性污泥中NaCl為20%,處理進水流量1~2m3/d、進水TOC為1000~2000mg/L的甘油廢水,出水可溶性TOC<50mg/L。\n[0187] 實施例15,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鹽度沖擊試驗.\n[0188] 為研究本發(fā)明方法所培養(yǎng)的耐鹽好氧污泥的抗鹽度沖擊能力,首先在300L有機玻璃污水處理裝置中培養(yǎng)得到成熟的耐受5%NaCl好氧活性污泥,然后將其部分分裝到7個6L有機玻璃裝置中。試驗處理設置進水鹽濃度分別為0%、1%、3%、5%、8%、10%和15%,其中5%鹽濃度進水為對照;以甲醇和苯酚為模擬廢水中有機污染物,進水COD和酚濃度分別為3000mg/L和700mg/L,水力停留時間HRT為24h;試驗分為2個階段:鹽度沖擊階段和鹽度恢復階段,分別進行1個月。在鹽度沖擊階段,分別按照0%、1%、3%、5%、8%、10%和15%鹽濃度進水,每次換水\n3000mL;在鹽度反轉恢復階段,所有處理恢復5%進水鹽濃度。通過測定出水CODmn、酚濃度、SV30、MLSS和MLVSS、污泥生物相來反映鹽度沖擊造成的影響。\n[0189] 試驗結果表明,在1%~15%進水鹽濃度沖擊下:耐鹽好氧活性污泥能夠很好的抵抗鹽度沖擊,鹽度沖擊未對COD和酚的降解效果產生顯著影響。\n[0190] 實施例16,應用以上實施例制得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處理某化工企業(yè)的高鹽含酚廢水,廢水鹽濃度2~7%NaCl、CODcr10000~13000mg/L。預處理后廢水CODcr降為5000~\n6000mg/L,直接利用本發(fā)明方法,以海水為耐鹽微生物群來源,在5%NaCl條件下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然后在好氧條件處理該廢水,出水CODcr為100~300mg/L。\n[0191] 實施例17,應用以上實施例制得的耐鹽好氧活性污泥處理某化工企業(yè)的高鹽廢水,廢水鹽濃度為6?~?15%Na2SO4、CODCr平均20000mg/L,廢水可生化性為0.15。首先利用高效絡合萃取劑將廢水中難生化的大部分酚類和其它難降解物質除掉,廢水的可生化性提高至0.45,然后直接利用本發(fā)明方法在8~10%Na2SO4條件下培養(yǎng)耐鹽好氧活性污泥,采用萃取+單級好氧+混凝沉淀工藝,處理出水COD小于500mg/L。\n[0192] 實施例18,應用以上實施例制得的耐鹽活性污泥處理某化工企業(yè)的高鹽廢水,廢水含鹽量4~5%CaCl2,CODcr為1000~1500mg/L,廢水生化性為0.35。利用本發(fā)明方法,以普通土壤為耐鹽微生物群來源,直接在4%CaCl2條件下培養(yǎng)出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然后處理該廢水,出水COD<80mg/L。\n[0193] 實施例19,某化工高鹽廢水,廢水含鹽量18~26%NaCl,TOC平均>10000mg/L,廢水B/C為0.3~0.4。采用青海某鹽湖沉積物為耐鹽微生物群來源,按照本發(fā)明方法培養(yǎng)在22%NaCl濃度下培養(yǎng)出耐鹽好氧活性污泥,然后處理該廢水,TOC去除率穩(wěn)定在80%左右。
法律信息
- 2017-10-03
- 2015-06-10
實質審查的生效
IPC(主分類): C02F 3/12
專利申請?zhí)? 201310540080.5
申請日: 2013.11.05
- 2015-05-13
引用專利(該專利引用了哪些專利)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引用任何外部專利數據! |
被引用專利(該專利被哪些專利引用)
序號 | 公開(公告)號 | 公開(公告)日 | 申請日 | 專利名稱 | 申請人 | 該專利沒有被任何外部專利所引用! |